close

image

1.團結力量大-汽車聯盟

       汽車聯盟(Auto Union)公司,為現今著名的奧迪(Audi)公司前身,於1932年於德國開姆尼斯(Chemnitz)合併。當時的背景座落在一次世界大戰告終不久,德國因為戰敗賠款的緣故,出現大量失業潮,整體經濟衰敗,汽車聯盟的出現,其實代表著單一車廠經營的困難,讓車廠必須利用資金和技術一塊合作,才能生存下去。而汽車聯盟是由四個車廠合併而成,其分別是奧迪(Audi)、霍希(Horch)DKW、流浪者(Wanderer-Werke AG)所組成,個別代表著汽車聯盟的四個環。

 

image

: Auto Union和其四個代表意義

 

    在這個四重奏中,霍希被定位為奢侈品牌、DKW製造廉價的二衝程汽車、奧迪和流浪者則是在中低價位技術先進的小型汽,四個車廠分別於市場競爭中處於不同環節。而目前擁有汽車聯盟商標(Auto Union GmbH)的企業成立於1985年,是奧迪公司的全資子公司,其成立目的係將汽車聯盟的歷史商標和知識產權進行管理,並且幫助奧迪處理相關作業。。

 

image

: Auto Union商標

 

 

 

 

A.奧迪(Audi)/霍希(Horch)

        霍希公司創立時間非常的早,其創立於1899年,由霍希先生(August Horch)和其合作夥伴赫茲先生(SalliHerz)Ehrenfeld所成立。有趣的是,霍希先生曾經是賓士的生產經理,但出自於對自我的野心,最終仍決定自我創業,但由於商標註冊的因素,其使用的名稱一直不是「Horch」而是不斷使用其他名稱,舉例來說,1904年他為了到薩克森洲成立工業終新,公司名稱就使用Motor-Chagen-Werke AG命名。後來輾轉發展,霍希先生還是於1909年創立了第八家公司,私下命名為HorchAutomobilwerke GmbH,但為了避免法律糾紛,霍希先生採納了其商業夥伴Zwickau的建議,在德國商標登記簿上的名稱不選擇使用「Horch」,而是改使用其拉丁文翻譯「Audi」做為公司代稱。而在德語和拉丁文中,兩者的意思皆為「聆聽」的意思。

 

image

圖: 霍希先生(August Horch)

 

    從一開始,霍希就表示,他的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必須得高調,他曾說:「我的目標就是無論任何情況都只生產大型、大馬力、高品質的豪華汽車!」所以,無論是在霍希公司還是在奧迪公司,其公司策略向來如此。1926年秋季柏林汽車展,霍希公司上推出了Horch 8汽車系列,這是霍希公司一款意義重大的車型。它採用8缸直列發動機,是全德國第一例,其先進的技術能產生約60匹馬力,這樣高水準的性能瞬間成為全國汽車的代表,被譽為汽車工業1920年代的象徵。也正是這款Horch 8,使霍希公司牢固地樹立起高檔豪華的品牌形象,奠定了日後霍希轎車引領頂級豪華車市場的穩固基礎。

 

image

: Horch 8中的470敞篷車

 

    而第一輛奧迪車款生產於1910年,稱為Audi A型,奧迪剛開始採用一台約2,612c.c直列四缸引擎(Type A)作為使用,最大功率輸出可達22匹馬力。而後考慮需求,個別往後推出了BCDE四個型號,個別引擎的排量也增加到了3,564 c.c4,680 c.c5,720 c.c型號。而在19219月,奧迪成為第一家以左手驅動車展示生產車,這時候引擎已經改使用直列式六缸,而排量則約為4,100 c.c左右,此為著名的奧迪K型車。

 

image

: Audi Type A

 

1923年,第一輛六缸奧迪汽車問世。該車有一個空氣篩檢程式,這在當時是開先河之舉。幾年後,空氣篩檢程式成為汽車的必備設施。同時,奧迪在德國汽車製造廠家中率先應用了奧迪獨家設計製造的液壓四輪制動系統。

 

B. DKW

     拉斯姆森先生(Skafte Rasmussen)出生於丹麥,就學期間主要學習機械工程,其畢業後,在1904年在當時歐洲的工業中心薩克森設立了他的第一家公司,開起他的創業生涯。而從1916年開始,拉斯姆森先生開始進行蒸汽驅動的汽車實驗,儘管沒有通過這些實驗製造出一些特別的車型,公司卻由此確定其名稱為DKW,而這是蒸汽驅動汽車的德文名稱(Dampf Kraft Wagen)縮寫。

 

     1919年,拉斯姆森先生獲得了兩衝程引擎的設計,這是一個名為Des KnabenWunsch(德文,意為男孩的夢想)的玩具引擎微型版本,這種微型引擎可說是迎合了高層次消費者的需求,並能作為輔助衝程用的發動機。於是於1922年,該引擎被改進成名為Das kleineWunder(德文,意為小奇跡)的摩托車引擎。就在拉斯姆森先生和首席設計師韋伯先生(Hermann Weber)的努力下,DKW成為20世紀20年代世界上最大的摩托車製造商,同時也成為世界上佔據領先地位的引擎製造商。

 

image

:小奇跡摩托車

 

    1927年,拉斯姆森從底特律汽車公司獲得6缸和8缸發動機設計方案和生產設備,隨後推出了分別配有這兩款發動機的新型奧迪車。但是豪華車市場迅速下滑,拉斯姆森意識到了這一發展趨勢,開始轉向小型汽車的製造。DKW最早生產的汽車是後輪驅動,在Berlin-Spandau製造。

 

 

 

C.流浪者(Wanderer-Werke AG)

     流浪者公司成立需要追溯1896年,其市場定位是做為德國的自行車、摩托車、汽車、麵包車等機械的製造商,該公司的創辦是由Johann Baptist WinklhoferRichard Adolf Jaenicke所成立,最初稱為成為WinklhoferJaenicke,直到1911年後,公司便開始使用流浪者做為品牌。

 

      1913年,流浪者開始批量生產一款名為 Puppchen的小型汽車,而且深受大眾喜歡,但是得等到1926年的時候,該款小型車的第二代才被推出。該車型綜合了當時世界汽車工業的所有最新開發成果,如方向盤左置、中央排檔桿、多用途乾板離合器、整體鑄缸發動機和變速箱以及四輪制動系統等,在市場上十分暢銷,供不應求。為了應付供不應求的局面,公司在Siegmar市的開姆尼斯郊區成立了一個新的汽車製造廠。汽車部件繼續在原有工廠內生產,然後鐵路運輸到新工廠。零配件直接從車箱卸到組裝線上。這種準時制生產方法在20世紀20年代末正好適應了生產的需要,位於Siegmar的周轉倉庫最多只能容納一天的汽車生產量——25輛汽車。

 

image

: Puppchen

 

 

在大蕭條期間,1929年,公司所有者德累斯頓銀行將摩托車業務賣給了FrantišekJaneček,並於1932年將其餘的流浪者剝離。與Siegmar工廠的汽車部門與Horch,奧迪和DKW一起成為汽車聯盟的一部分。

 

 

2.福斯汽車-二戰(1935-1943)

     時間的齒輪走到了1930年代,這時候的德國政治體制充滿了序亂,由於凡爾賽條約的簽署導致國內經濟發展受限,因此促成了國內左翼勢力膨脹,其中包含了德國共產黨和以希特勒(Adolf Hitler)為首的納粹黨,分別都在國會取得了第一及第二大黨的位置。19331月在希特勒的影響下其以總統身分簽署授權法案,實際上廢除了德國威瑪共和的民主制度,為希特勒的獨裁統治鋪平了道路。希特勒屢經求學失意、抗爭被逮之後,終於登上了人生的頂峰,以民主的方式得到了總理的位置。對於此時的他來說,完成政治目標已經是唾手可得的事情,而其主張有三,分別是「國民人人吃得起麵包」、「恢復日耳曼榮光」,以及本文最重要的主題:「中產階級人人有車開」。

 

(1) 人民的汽車-福斯汽車

     希特勒主政後的德國經濟大幅上升,各項公共建設都開始大興土木,經濟成長也開始回饋到人民身上,德國終於突破經濟大蕭條後的萎靡,中產階級人數大幅增加。於是乎,納粹政府趁勢兌現支票,指示納粹官方工會德意志勞工陣線開始籌組汽車公司,於是隔年5月,德國國民汽車籌備公司(GesellschaftzurVorbereitung des Deutschen Volkswagens mbH)便宣告成立,隨後於1938年更名為福斯汽車(Volkswagenwerk GmbH),用德語解釋就是「人民的汽車」。

 

image

:帶有納粹色彩的福斯汽車標誌

 

    福斯汽車成立前後,其實就已經開始設計專屬於他們的車款。為了滿足希特勒政府對這款車的要求,福斯公司便找了費迪南·保時捷(Ferdinand Porsche)作為設計者,福斯金龜車(Beetle)便應韻而生。其實保時捷在接受這項任務之前就已經開始對於金龜車概念有了基本的技術,但受限於資金未能量產成產品,而他得到納粹的支持後,193610月金龜車便順水推舟的正式問世,並於1938年在柏林汽車博覽會上參展。

 

image

: 1938年推出的福斯金龜車

 

    金龜車本身是針對經濟能力相對不富裕的家庭,當時汽車為奢侈品,德國民眾主要通勤都駕駛摩托車。希特勒政府希望每人都能買得起像這樣的車。要求該車可以承載兩個成人和三個兒童、最高時速100公里/小時,而且售價不可以超過1000馬克。金龜車最早的成品在德國的斯圖加特製造,車型名為「力量來自歡樂」(德語:Kraft durchFreude),不過在1938年登場後,這台車已經有獨特的圓滑造型、空調系統,引擎部分採用可減少震動的水平對臥四汽缸,並用氣冷式冷卻系統,這個選擇基本上等於夾角180度的V 型引擎,並採用後置引擎特色。第二次世界大戰開展,金龜車大量被投入戰事裡,據估計約逾五萬輛,僅有630部才投入民用。由於戰爭策略的關係,車輛的製造被轉移至軍事用途,包括戰時福斯汽車公司的最普遍的車型Type 81 Kübelwagen和海陸兩棲可以渡河的車輛Schwimmwagen

 

image

:Type 81 Kübelwagen

 

 

至戰爭結束,金龜車又再次投入生產。時值戰後,歐洲經濟百廢待舉,金龜車的經濟耐用性正好適應了這種形勢,立刻成為歐洲最暢銷的車種。並且在其研發過程中,研發者相當注意車子本身製作的水準和日後的維修問題,所以金龜車擁有相當堅實的車體結構和底盤引擎,這是它能成為長壽車的原因之一。

 

(2) 二戰時期

陸軍支援的強力後盾-賓士

眾所周知,戰時對於物資的需求是非常重要的。對於食物的供給、藥品的補充等都對日常作戰有著不可或缺的角色,假設後勤跟不上作戰計劃,那麼對於部隊的作戰將是一個很大的阻礙。但德國當時戰爭強調的可是閃電戰,推進的速度可是一天上百公里,面對這樣的戰爭策略,難道還用人工送去前線嗎?此時,汽車的作用就顯得尤為重要。此時,賓士車廠就扮演了關鍵角色。

    賓士在戰場上運用最廣的莫過於是L3000S3噸軍用卡車,該系列卡車從二次大戰開始的1938年就一直持續生產到1943年,總產量統計超過27,700輛。該車是除閃電系列以外,德軍產量最大的3噸級軍用卡車,承擔起戰場運輸的任務。甚至在德國與蘇聯戰爭的時候,也扮演了關鍵運輸的角色,但卻因為不克風雪,沒法及時到達前方戰場,讓德軍大敗,由此可知其重要性。

 

image

:L3000S3噸軍用卡車

 

因為安全性能極高,希特勒770K當作禮物贈送當時法西斯陣營中的同盟元首。在德國與蘇聯開戰前夕,希特勒就曾向史達林贈送了一輛770K型防彈轎車,還用手槍和衝鋒鎗進行了現場演示,藉此炫耀德國的先進汽車製造技術。可惜的是,後來770K型防彈轎車大多毀於戰爭,只有3輛原型車保存至今。 現在僅存的三輛車分別保存在俄羅斯國家博物館、葡萄牙國家博物館收藏和日本皇室車隊用作禮儀車引導車。
 

天空戰線的拓展-寶馬

    隨著希特勒撕毀凡爾賽條約和1939年二戰爆發後,這時德國整體的戰爭完全影響哦寶馬公司的運作,考量其本身出身是以摩托車和飛機為主,其公司的生產線便完全拋棄汽車的生產,改以摩托車和飛機引擎為主。同年,寶馬從西門子收購布蘭登堡引擎工廠,並進一步與飛機引擎部門合併,成立了寶馬飛機引擎有限公司,開始生產飛機引擎。1940年,寶馬位於慕尼黑的摩托車工廠也全面停止民用摩托車的生產,將產線全額用至軍用車的產出,僅保留兩款重型摩托車R12R75R75的設計比較特別,其生產和設計主要都是為了因應德軍的要求。R75使用0.745升雙缸發動機,此也是其命名的來由,引擎最大功率為19kW,極速可達每小時95公里。側車輪與後輪通過傳動軸相連,限滑差速器和可選齒比足以應對不同的路面情況。因為出色的機動性和越野能力,R75被廣泛用於蘇聯和北非戰場,是二戰期間最著名的摩托車之一。

image

:二戰機動性超高的R75

 

3.集團的初步擴張:大眾汽車集團

     屢經二戰後從1945年開始英國政府長達四年的托管,福斯汽車才在1950年代初期擺脫他人限制而拿回經營的主導權。而到了本時期,福斯汽車便開始大量的對外擴張,於國外市場大量進軍他國,比如加拿大和大中華市場;而於國內市場,福斯車廠更大量的併購車商或轉與其他製造商合作,甚至不惜與保時捷車廠共同密切研發技術。於此之外,於固定資本上的投入,福斯車廠也沒有手軟,收購或建造工廠也是密集進行,著名如Ingolstadt工廠就是福斯集團的資本。

image

圖: 大眾汽車集團1960年代的擴張

     隨著勢力不斷擴大,福斯汽車儼然不僅是當年的小車商,已經是個壯大的企業集團,更擁有多個控股公司和車廠。從此之後,福斯汽車晉身為其集團下的子公司,而母公司依然以Volkswagen命名之,但為了區別,本文後面將車商統一稱為福斯汽車(也就是英文簡寫的VW),而該集團則命名為大眾汽車集團(英文簡寫為VAG)

(1)從金龜車轉換跑道-福斯汽車

     走過1950年代,福斯車廠意識到不能再單純以小眾的金龜車作為唯一銷售,戰後復甦期已來到,各家車廠也歷經了10餘年的沉寂,慢慢的在市場上推出各種適合民眾需求的車款。於是乎,福斯車廠便開始轉換跑道,除了繼續發展金龜車外,也將技術外延,讓其他版本的車也出現在市場上。本章節將介紹福斯車廠19601970年代的車款,並依照車型進一步區分為Coupé車型、家庭房車和Super Mini三者,搭載當時福斯公司的市場策略,詳實說明當初公司開發車款的脈絡,且記載車款的表現、銷售成績。

A. 雙門轎跑(Coupé)車型:Karmann GhiaScirocco

     KarmannGhia為福斯汽車是除了金龜車以外,第一輛發行的車款。本車是一輛雙門跑車,於1955年上市,有2 + 2轎跑車版本和敞篷車版本,一路暢銷至1974年方才停產。雖然說Karmann Ghia為另外的車款,但基本上福斯依然沿用Type1甲蟲車的底盤,再進一步義大利Carrozzeria Ghia公司的機械設備與德國建造商Karmann手製的車身給合成,才產生本台綜合體車款。本車由於造型的驚艷,儘管這台車是德國車,但生產的大多數都進口到了美國,車輛總數甚至初估超過445,000 輛。1962年至1975年間,本車也在巴西生產,於南美洲市場銷出了41,600輛汽車。於是乎,美國工業設計師Walter Dorwin Teague就將Karmann Ghia車款列入世界上最精美設計的產品列表。

imageimage

:Karmann Ghia

   

        

B.房車:Type 3 & 4

     1961年,為了因應戰後復甦的娛樂風潮,福斯推出了小型的家庭房車Type 3。而之所以沿用Type命名,主要是該車仍然採用了甲蟲車Type1的技術和車身底盤,本車採用後置引擎、後輪驅動,並採用四缸氣冷式的引擎,同時具有ponton造型。1961年,福斯汽車將本車宣布新款車為Volkswagen 1500,並推出三種不同的車型,分別為兩門的NotchbackFastbackSquareback

imageimage

    :Type 3()   Type 4的雙門休旅車()                    

       

(2)合作的最後身影-汽車聯盟與奧迪

     走過二戰後約莫20年,1960年代的西德經濟開始回到正軌,並且逐年向上攀升,儼然回到了當時二戰初期經濟冉冉上升的德國樣貌,也因此,經濟的富足伴隨的是生活品質的要求,民眾用車除了代步外,也開始盼望能得到更為精良的產品。然而,汽車聯盟主要以DKW廉價轎車作為主要生產的市場策略,受到了嚴重衝擊,銷量大幅下滑。

 

image

: DKW車標包含了Auto Union的標誌

     19584月,為了有充裕的資金,汽車聯盟將公司達87%的股份售予給了賓士車廠,以確保其還能研發新製車款。賓士起初在德國Ingolstadt地區投入巨資、營造工廠,企圖將不被民眾喜愛的二行程引擎作出修正,但伴隨著市場上更有效率及穩定的四行程引擎大量被使用,賓士車廠最終也不得不放棄繼續經營汽車聯盟這個品牌。1964年,大眾汽車公司(VAG)收購了汽車聯盟的所有權,中止了一切有關二行程車款的製造與發行,僅保留了奧迪(Audi)這個品牌。本章節將分上下段個別介紹,依序為併購前的汽車聯盟和併購後的奧迪,說明其在這二十年間的汽車發展與變化。

A. 汽車聯盟:二行程引擎車款

     如前所述,汽車聯盟最早於1949年靠著戰後復甦的需求,以其下DKW品牌獲得了藍領大眾的喜愛,然而十餘年來該公司的營銷策略未曾改變,也未將盈餘進一步投入於他項的研發,這項致命的決策致使汽車聯盟的車款營銷不斷下降,當產品最後被貼上了退流行的標籤,其也無力撕下,只得黯淡地退出歷史舞台。

1. DKW Junior /F12

     延續著早先的產品政策,汽車聯盟持續推出廉價的民用小車,而DKWJunior也不例外,其為1950年代末由汽車聯盟推出的小轎車車系的統一命名。本車系第一次登場是於19573月在法蘭克福車展上展出,當時因為引擎排量的緣故被稱為DKW 600。而兩年後,汽車生產線完成後,採用的引擎排量實質增為750 c.c,產品推出則是以DKW 750作為首代車款。於此之外,Junior在引擎排量並未大幅擴增下,仍依照需求推出雙門跑車的版本。

imageimage

: DKW-雙門轎車750/雙門跑車F12

    

2. Auto Union1000 /DKW F102

     介紹完迷你車之後,接著介紹汽車聯盟的微型車。1958年至1965年,汽車聯盟為了取代並升級早先的DKW 3=6車款,推出了第一台以汽車聯盟命名的Auto Union 1000。其實,兩輛汽車的技術面大致沒有變化,同樣是前置引擎和前輪驅動,但新車二行程引擎排量增加到981c.c,產能也按型號增加了10%〜37%不等。本車款除了兩門和四門轎車的版本外,還有一個無柱版本轎跑車,這意即其除了沒任何固定的B柱之外,還分享了轎車的規格。而在1959年至1962年間,本車更提供了三門莊園版。

image

: Auto Union 1000

     最後一台Auto Union 1000車型於19637月被建造後,DKW F10219639月將其替代,成為了新版本的微型車。而DKW F102也是市場上最後一輛裝備有二行程引擎的西德車款,同時也是最後一款DKW品牌車款,之後汽車聯盟就被賣給了大眾汽車集團。不過,F102也為後來的奧迪F103型號提供了基礎。在F102採用排量為1,175 c.c的直列式三汽缸二行程引擎,其功能狀態已經是當時最先進的二行程技術了,然而,1960年代的市場早已把二行程引擎當作是退流行的老式引擎。因此F102遠遠低於公司的預期,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由於這種情況,大眾汽車在1965年被迫實施徹底的變革,二行程引擎的生產被強致結束,最後F102車款在19663月被停止生產。

image

: DKW F102

B.奧迪汽車

     1964年,大眾汽車公司收購了汽車聯盟50%的股份,其中包括Ingolstadt的汽車工廠、DKW和奧迪品牌。而兩年的交接期內,隨著Ingolstadt工廠的獲得。1966年,大眾汽車公司將遺留下來的DKW車型給銷完,將其與四行程引擎技術相結合,並將該車型內部歸類為F103,簡稱為奧迪(Audi)。該模型的後期發展以其馬力等級命名,並以奧迪60758090作為銷售,直到1972年才停止。起初,大眾汽車並不喜歡汽車聯盟的牌子,甚至對汽車聯盟作為獨立品牌的想法感受到嚴重的敵對意識,於是他們情願將工廠都拿來製造自己的車型,而非將收購公司的技術進一步延展,大眾汽車公司的高管更下令將汽車聯盟名稱和標誌四環從工廠完全拆除。

image

:延用四環的Audi品牌

     但在工程師路克勞斯(Ludwig Kraus)的領導下,汽車部門私下秘密開發了第一款以奧迪命名的100車款。當他們提供完整版的車體時,大眾汽車公司對該車輛印象非常深刻,於是在1968年才以奧迪之名重新推出車款,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此,奧迪品牌死而復活,重新回到汽車銷售市場。本文將介紹Audi的轎車和小車系列,詳述其規格與銷售成績。

1. F103系列

     從1965年至1972年,大眾汽車公司為了挽回市場的信心,將原有的汽車從二行程引擎轉使用四行程引擎,於是開發出了新的系列,而命名和設計都延續了DKWF102車款,一律稱為F103車系。

image

: F103

     奧迪所推出的F103系列均配備四汽缸四衝程引擎,並採用縱向安裝的,這是由於F103的底盤是從DKW F102而來,但F102是使用長度較短的三缸二衝程引擎,F103系列若得用較長的引擎就意味著得改用新底盤,所以改用縱向安裝。也因此,本車的冷卻系統必須偏離引擎的左側,而不是在其前方的正常位置。

   

2. Audi 100 (C1/C2)

     隨著大眾汽車集團接收了Ingolstadt工廠,子公司Auto Union所開發的第一款車稱為Audi 100,本車在19681126日被新聞界公開,為一輛四門轎車。其名稱原稱是命名自該車的輸出功率100 PS。而本車系總共有四代,各別被稱為C1C4。第一代的Audi100稱為C1,又可稱為F104,其推出了幾個版本,如四門轎車、雙門轎車和100Coupé,這一代使用1.8升四缸引擎,最初的版本100可提供79匹馬力,到了100 S則進步可提供89 匹馬力。而Coupé版本,引擎排量增至1.9升,功率輸出增至113馬力。

imageimage

:Audi 100 四門/雙門轎車

3. Audi 50

     Audi 50是一台超級迷你的經濟型轎車,奧迪內部將其歸類為類別86,主要生產於1974年至1978年,僅僅於歐洲出售。由於價格低廉,這款車型在歐洲頗受歡迎。

image

:Audi 50

    

 

4.併購與合縱-大眾汽車集團

    經過196070年代的擴廠後,大眾汽車集團並未停下他們的腳步,持續在市場上合併其他車廠。除了房車之外,1998年大眾汽車集團一口氣將三個著名跑車品牌加入旗下,分別是英國跑車廠賓利(Bently)、義大利超跑車廠藍寶堅尼(Lamborghini)和法國超跑車廠布卡堤(Bugatti)。最後,大眾汽車集團再併購了商用卡車斯堪尼亞(Scania)MAN兩者,完整了集團車種的拼圖,成為世界上舉世無雙的超級汽車集團。

image

圖: 大眾汽車集團的子公司

    2008年,大眾汽車集團已經成為世界第三大汽車製造商,光是2010年的數據中,大眾汽車集團的整體銷量已經創歷史新高達629萬輛,全球市場營業額佔比高達11.4%。截至2012年,大眾汽車是全球第二大製造商,僅次於日本豐田(Toyota)集團。根據大眾汽車集團的目標,其希望能在2018年之前成為全球最大的汽車製造商,並且努力進軍中國與美國等核心市場。

(1)小客車的經營-福斯汽車

    從二戰開始,福斯汽車以金龜車(Type1)為主打的銷售策略到了1973年已經前進超過30年的光陰,而銷售量也開始露出疲態,儘管福斯公司在北美市場中金龜車尚有不小的人氣,但從改良版的Type 3Type 4銷售量看來,依然遠遠不及當年Type 1的大賣,與此同時,當時併購NSU車廠隨之推出的K70在市場上也是負評大於好評,於是這讓福斯汽車內部開始思索該如何走出金龜車舊有的窠臼,因而推出了兩者著名的車系,分別是1973年推出的Passat1974年的Golf,他們以中型房車和小車兩哦車型持續在市場獨領風騷,讓福斯汽車得到了大量的讚賞。

A. 房車:Passat車系

    1971年,時任福斯汽車總裁的Rudolf Leiding提出了一份發表旗艦車款的構想,由於當時同集團下的奧迪於1972年發表了雙門和四門的Audi 80車系,但福斯品牌底下卻沒有遲遲未有相對應的車款抗衡,為了避免相形失色、提升品牌價值,福斯汽車遂委託義大利設計工作室ITAL Design操刀,以Audi 80為基礎設計Passat車系(美國稱為Dasher),並於1973年正式發表。當然,儘管說是與Audi 80作為基礎,但實際上除造型設計外,其餘如機械結構完全相同,因此Passat可稱得上Audi 80的斜背車/旅行車補充版本。

    1980年,福斯推出了第二代Passat(B2),又可稱為QuantumSantana,取代了第一代的Passat (Dasher)

imageimage

 

: Passat B1                       Passat B4

    經過兩個世代後,Passat已經成為福斯的旗艦車款,這個部分到了1988年變得更加明顯,尤其為了與Audi做出區隔,第三代Passat(B3)在底盤上改由福斯自行設計,是動力科技大進步。1993年推出第四代Passat(B4),但嚴格來說並不算全新車款,僅是B3的中度小改款,於既有的車體架構下賦予嶄新鈑件,造型也維持四門房車和五門旅行車兩種設定。1996年福斯推出了Passat第五世代(B5),其所採用的底盤平台為大眾汽車集團開發的B5 Sandra,也就是俗稱的PL45,其中最受到矚目的莫過於擁有275匹馬力馬力、於2000年問世的4.0 W8引擎,這具頗具話題的引擎是大眾集團科技結晶。W型引擎可以視為V型引擎的延伸,簡單說就是將兩個V型引擎並排列成為一個W字母型的設計,而兩個V型夾角僅有15度,這設計可以最大利用空間,在最小的容積內擺放最多的汽缸數,達到減少引擎體積、重量,同時提供更大的動力輸出。

B. 小車:Golf系列

    1974年,福斯汽車盼望能延續金龜車的熱情,同時也想做出創新,於是乎折衝下它們找了Italdesign-Giugiaro工作室進行,於是推出了新車系,命名為Golf,其命名並非源自英文的高爾夫球,而是Golfstrom(德文,灣流之意)的縮寫。第一代的Golf1974年生產到1984年,代號又稱為MK1(南美稱為Rabbit)。第一代Golf使用直列式四缸引擎,而排量依照各別國家從1.1升到1.8升不等,若以性能經典代表的GTI,主打1.8升直列式四缸引擎,功率輸出可達110匹馬力,而極速能達每小時181公里。

  200810月巴黎車展,福斯推出了第6Golf201294日,福斯汽車在巴黎車展前另外獨立為第七代Golf於柏林國家美術館舉辦發表會。於設計上,第七代Golf換上更為方正的外型,有更強烈的雕塑風格。另外,第七代Golf採用了MQB模組化底盤架構,提供輕量化、安全性、操控性的展現。

imageimage

: Golf Mk1 房車車型()Golf Mk7 ()

 

 (2)進化科技、定義未來-奧迪車廠

    打自汽車聯盟被大眾汽車集團併購後,奧迪這個品牌在集團內就有了新的地位。對於集團來說,尚於1970年代還未開始併購其他汽車車廠之前,大眾母公司旗下主要生產汽車的主力是福斯汽車,但福斯汽車的資源分配卻有其侷限,其歷史脈絡從金龜車開始,一直是以生產小車、房車的市場形象為人所信賴,但相反的,市場客群對於福斯汽車其他的車款就缺乏信心。本章節將從市場上的策略、技術上的變革,再到奧迪車廠的定位,以A系列、Q系列等為主軸介紹種種背景因素下推出的特色車款。

獨門科技:quattro全時四輪驅動系統

  由於不想流於漢寶馬車廠和賓士車廠都採用後輪驅動,奧迪車廠在1977年便著手開發其獨家技術—quattro全時四輪驅動系統的應用,而奧迪的算盤也沒打錯,其第一批量產的四驅車引起了轟動,從此翻開了汽車工業革命性的一頁。至2005年底,已經累積達200萬名購車用戶選購了quattro全時四輪驅動技術的奧迪轎車。對於奧迪來說,使用quattro作為命名有兩種解釋,從文學上來解釋,用義大利文來翻譯quattro,其實就是指4的意思,而以技術來說,quattro同時也代表著四輪驅動系統。

image

image

: Audi quattro車款Logo

    

   奧迪車廠的quattro技術之所以能夠歷久不衰,除了他突破「凡汽車必兩輪驅動」的思維外,該技術方推出的1980年代初期,奧迪便屢屢在賽車場上獲得佳績,奧迪車隊使無前例的拿下三連霸。此時奧迪已經無須自證,quattro四驅技術儼然已在拉力賽賽場上獲得地位。這樣壓倒性的勝利也讓賽事官方不得不承認四輪驅動技術的優越性,國際汽聯考量機會均等的原則,最後宣布自199811日起全面禁止四驅車參賽。

image

圖: 使用quattro技術的奧迪車隊拉力車

    綜合上述,我們可以發現,quattro之於奧迪,其實既代表著奧迪四驅技術,又代表一種車型,更是奧迪技術公司的名字,由此可以看出quattro對於奧迪的重要意義。事實上,quattro是奧迪的技術核心。和賓士、寶馬在高性能領域有後驅不同,奧迪的高性能車型必定是四驅技術,所以,quattro可以說是奧迪的第二塊招牌。

  1. 轎車:A3(小型) A4(中型) A6(豪華)

imageimage

:AUDI A3         A6

    

    

2.休旅車:Q3 Q5

 

image

:AUDI Q3

    

3. 跑車: TT 車系、R8 車系

    要討論奧迪車廠另一個開發的引擎新技術之前,首先要先認識一下FSIFuel Stratified Injection)技術的內涵,簡言之,FSI即為就是燃油缸內直噴引擎的簡寫。由於傳統噴射引擎的噴油嘴是設置在進氣歧管進入進氣氣門之前,而噴油嘴會依照節氣門的開度由中央電腦(ECU)來控制噴油量的多寡,燃油再與空氣混合後進入汽缸內。理論上來說,引擎若要達到最佳的燃燒效率,就必須將空氣與燃料的比例維持約151,但是事實上,使用傳統的噴射引擎想要維持這樣的比例是很困難的一件事。為了解決這個問題, FSI直噴系統則應運而生,這套系統是將噴油嘴由原本在進氣歧管上的位置移到了燃燒室內,當氣門關閉後引擎開始進入壓縮狀態時,噴油嘴才會將燃料以高壓的方式註入汽缸內,如此一來,引擎能更精準的控制引擎的燃燒效率,來達到省油、高效率的目的。

    這個版本的奧迪TT評價非常高,在2000年甚至被提名為北美年度最佳汽車獎的候選人,同時也被汽車司機雜誌列入20002001年的十大榜單。不過,早期的TT車型其實有不少控制上的問題,車輛在駕駛突發性轉換車道或急轉彎時,若是速度超過每小時180公里就會產生打滑,這個問題讓該車發生了一系列高速車禍,與其相關的死亡人數與日劇增。 最後,奧迪將車輛大幅召回,並添加了電子穩定程序(ESP)、防滑條件(ASR)和懸架的修改,確保問題不再發生。20048月,奧迪車廠發表了下一代TT,稱為Mk2,內部稱為Type 8J。本車款車身大量使用鋁製成,為有在車身後部採用部分鋼材,於載重上前後重量分佈也追求均等。

imageimage

: Audi TT Mk1               Audi TT Mk2

  奧迪R8車系,又稱為Type 42,本身為中置引擎的兩座跑車,該車系一律使用奧迪quattro四輪驅動系統,於2006年推出。基本構造與框架採用了鋁合金車殼,在德國內卡蘇爾姆(Neckarsulm)工廠建造。R8車系最初配備了4.2V-8引擎,並且,該引擎使用全鋁合金共32汽閥(每缸四個閥),它使用兩個鍊式驅動雙頂置凸輪軸(DOHC)系統,並為進氣和排氣凸輪軸使用可變正時氣門。而對於傳輸動力上,四輪驅動系統主要將動力產出往後方偏置,一般來說,前輪會被發送約30%的動力,其他70%的功率則發送到後輪。最後,車款也採用FSI燃油直接噴射技術,其輸出功率可達420匹馬力。

image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tonts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