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戰後銷售熱潮(1945~1959年)
隨著二次世界大戰納粹德國的垮台,整個德國於戰後在同盟國主導的波茨坦協約中被除去以軍事工業為首的重工業,造成國力嚴重受損。不幸中的大幸是汽車工業並不在其中,儘管在戰後開始的1945年德國境內的工廠大多仍由英軍所把持,但時任指揮官的伊萬·赫斯特(Ivan Hirst)少校也持續把工廠作為軍車保修廠,讓整體汽車產業的香火不至於中斷,並隨著英國陸軍對於車輛需求的提升,赫斯特少校更說服軍方訂購了兩萬輛汽車,到了1946年3月時,這個工廠每月已經能生產1,000輛汽車,讓金龜車有一息尚存的機會。略為可惜的是,金龜車並未於赫斯特少校的奔走下即刻復興,畢竟歐洲屢經戰爭,經濟體質就尚待恢復,底層民眾更是沒有多餘的金錢購買汽車。也因此,窮困潦倒的德國汽車廠自產無法自銷,更是得不到國外車廠的青睞,甚至有車廠老闆對金龜車造型大肆批評,認為這台車太醜,肯定賣不掉,此時的金龜車只能浮沉等待。
圖3-1:伊萬·赫斯特(Ivan Hirst)少校
這樣的情況到了1948年出現了轉機,隨著諾德霍夫(Heinz Nordhoff)先生前往重新成立的福斯汽車擔任總經理後,他便立即與費迪南保時捷先生的兒子費里保時捷(Ferry Porsche)先生重新保持聯繫。與此同時,諾德霍夫先生更制定了一項大膽的長期計劃:「外銷美國」。 為此,福斯汽車開始在歐洲建立了一連串的服務中心,通過經銷商提供汽車保險,通過幽默的廣告宣傳其低成本和高可靠性的產品,蓄勢待發準備打入美國市場。
圖3-2:金龜車的創意廣告
好景不常,金龜車出口美國的版本開始賣得並不太理想,當時金龜車首次在美國展示並且開賣,第一年卻僅賣了兩台。不過隨著戰後復甦的來到,金龜車也搭上風潮、銷量激增,到了1955年當時的金龜車型號Type 1一共就賣出高達100萬輛。在這段期間裡面,金龜車一直是以Type 1之名行銷全球,直到1968年美國的一則廣告才開始改以金龜車 (Beetle)的綽號代稱之,而德國部分更是到了1998年福斯車廠推出以Golf底盤改造的第二代車型後,為創造差異才將此類的車款通稱為金龜車。
3.1 動力架構:Type 1
誠如上述,二戰結束後重組的福斯車廠急欲再起,他們的民用車生產自然首當其衝,而在這段逾15年的戰後復甦時間裡(1945~1959年),基本上福斯車廠的民用車就只以Type 1作為主打。在此,我們將介紹Type 1的動力結構,讓我們回頭重新審視Type 1從滅亡邊緣到熱銷的過程中作出哪些改變,以下分成底盤結構與引擎結構兩部分來為大家作詳細介紹。
3.1.1 汽車底盤
誠如上述,戰後福斯汽車工廠重新開始運作,緊接著就是開始生產新一代的民用車Type1。由於經濟拮据的緣故,此時Type1從根本便是挪沿了戰前KdF-Wagen的規格,在底盤設計上也並無太大的改變。整體上,本車底盤依然是由兩片鋼板與中央骨架接在一起的模型,也就所謂的平台式中央主樑,這使得車身能具有極大的鋼性來保護乘客。在煞車系統方面,前後共四個輪胎都有安裝上煞車,但手煞車使用僅只在後輪有作用,除此之外,懸吊系統的使用則是將前後都採用扭力樑式懸吊。綜上所述,最後車身的長、寬、高分別是4,050mm、1,540mm、1,550mm,跟KdF的規格並無太多差異,但車身的規格在1954年有稍作點小小的變動,讓車身長度加長了20mm。
圖3-3:Type 1平台式中央主樑底盤
3.1.2 引擎結構
福斯汽車在Type 1引擎部份,除了延續歷年使用後置後驅的四汽缸水平對臥引擎,但因為引擎的凸輪軸通常裝在汽缸體內並使用汽門推桿來控制汽門之開閉,這稱為O.H.V(汽門頂上式)引擎,本車因此有噪音較大的缺點。除此之外,本車儘管採用後置後驅,但設計少了轉換軸,使得引擎的動力可以不用再另外轉換,而這個設置從此成為金龜車的特色,不斷沿用到之後的版本。
圖3-4:Type 1水平對臥式引擎
在引擎動力輸出方面,一開始延用KdF引擎僅有986c.c的排氣量,但隨著幾年過去,引擎排量也獲得了調整,1950年時排氣量就提升到了1,131c.c,最大輸出動力可達25匹馬力,最高時速可達每小時100公里;而到了1954年,排氣量更進一步上升到了1,192c.c,最大動力輸出也到了30匹馬力,最高時速也提升到每小時110公里,而這款車的動力輸出標準就一直使用到了1960年,中間這15年基本上就不再改變了。而下圖是Type 1的手排四檔變速檔位與對應的速度,每小時0到25公里使用一檔、每小時10到50公里使用二檔、每小時25到75公里使用三檔,最後是每小時40到110公里只用四檔。
圖3-5: Type 1 檔位與速度對應表
3.2 外型設計:Type 1
上一段落已完成Type 1規格的基本說明,這段長達15年的時間中規格可說是萬變不離其宗,然而,儘管規格不變,但是金龜車的造型卻在不同的時間點有著不同的細微修正,以下我們將從基本款和天窗款為大家做基本介紹,另外再多介紹一者豪華特別款,大家不妨檢是一下其中的外貌變革。
3.2.1 基本款(Standard)
Type 1基本款的車型外觀有著獨特的圓滑造型,直立且圓形的頭燈,儼然就與甲殼蟲無差異,而其實這個設計理念與KdF沒有太多區別。除此之外,由於採用後置引擎,前頭空出的空間在戰時是用以運輸,如今用作民用,自然就成為了行李箱,並且後方仍留有空間可安置部分行李,而比起現代常見的前置引擎,大大的提升放置物品的空間,從下圖3-7可以看出車子的容量是相當可觀的。
圖3-6:Type 1車頭行李廂
圖3-7:Type 1內部透視圖
如前述結構面上的介紹,由於車的底盤並未再行修正,所以其實Type 1車款的外型與內裝於這15年間的變化其實不大,比較明顯的外觀變化在於他的後玻璃。在1945至1952年間,由於早期曲面玻璃製作不易,車身設計方面後擋風玻璃為兩片半圓形設計。
圖3-8: 1945-1953 Beetle Type1 Standard
而到了1953年的Type1 Standard版,在車身設計上,由於之前後擋風玻璃為兩片半圓形,對駕駛而言,後方視野極其不佳,故而在後擋風玻璃的設計上改回戰前測試車款的模樣,採用整片橢圓形的後視窗的設計,而這個設計從1953年開始採用直至1957年。
圖3-9: 1953-1957 Beetle Type1 Standard
而到了1958年,福斯車廠又繼續把Beetle Standrad的後窗做得更大了,基本上就是一者矩形,把橢圓形一些曲面都給修掉了,而這個變化就持續沿用到1960年代。
圖3-10: Type 1 後窗玻璃的變化
圖3-11: 1958 Beetle Type1 Standard
3.2.2 天窗版(Sunroof)
從1950年開始,為了使金龜車出口到美國的多樣性增加,福斯車廠開始將金龜車設計出有天窗的版本,但其他的配備都與原來的Type 1相同,我們不妨可以將其視為Type 1的敞篷版。而其中本車有一者術語「3-Fold」,這是表示帆布打開時會折成三折,從圖3-12中也可以清楚的看到帆布收起時有三折。而1953-1957年Sunroof後視鏡與Standard版本一樣,使用的是橢圓玻璃。與上述相同,1958年時窗戶成了矩形,變得更大了,這個變化也沿用到了1960年代。
圖3-12: 1953-1957 Beetle Sunroof
圖3-13: 1958 Beetle Sunroof
3.2.3 敞篷款(Cabrio)
上述介紹完兩者民用車款之後,其實福斯車廠在二戰之後了讓車子出口順利,其實另外有計畫性的要生產豪華版與豪華敞篷版的金龜車,稱為通稱為Cabrio車款。在設計方面,福斯車廠委任海柏米勒(Josef Hebmuller)和卡曼(Karmann)先生做為主要的設計者,而他們為避免開銷,便決定要盡可能多使用Type1車款的零件,如底盤、引擎和車身面板等等,所以基本上只有車的造型有所變化。1949年福斯車廠開發完成,將金龜車另外提供了兩種全開式敞篷車選擇,其中兩座位型式的車款命名為Type 14A,由海柏米勒先生製作,而四座型式的稱為Type 15,是由卡曼先生所設計。
圖3-14:Type 14A / Type15
首先讓我們先介紹Type 14A。本車具有與轎車版本相同的煞車系統、變速系統與動力系統,其使用輸出功率能達到26匹馬力的四缸水平隊臥汽油引擎,排量為1,131cc,最快時速可達每小時96.6公里。而在內部設置方面,14A安裝上了可播放廣播的收音機。1949年4月,Type 14A通過了大眾工程師進行了10,000公里的粗糙路面試驗,結果相當不錯,海因茨·諾德霍夫(Heinz Nordhoff)向他們訂購了2,000 台Type 14A,並於6月開始生產。那時出口車的零售價為7500德國馬克,為了銷售,本車有許多顏色可供選擇,如黑色、紅色和白色;雙色組合則有黑色與紅色、黑色和象牙色、黑色和黃色、紅色和象牙色讓購買者可以選擇自己的組合。
圖3-15:敞篷版本的金龜車Type 14A
由海柏米勒先生設計的敞篷車,車子的長、寬、高分別是4,197mm、1,597mm、1,554mm,車身重達1,375公斤。本車當時是以跑車的基礎所設計的兩座敞篷車,在外觀方面,他可說是金龜車敞篷系列的先驅,車內座位擺設是屬於2+2型。從外觀方面來看,當布頂蓋起來時,車子後面也能有玻璃能夠讓駕駛看到後方車況,另外,後引擎蓋的進氣孔使屬於橫向式的,與當時Type 1的直列式有很大的差別。
圖3-16:Type 14A後視窗
圖3-17:Type 14A 2+2座位
不幸的是,在1949年7月23日在工廠油漆部門發生火災,並燒入了生產線。這個大火讓本車生產毀於一旦,更讓委任製作的車廠幾年後因財政問題而收掉工廠。1952年,14A的生產被移至德國的卡曼工廠製作,最後僅生產了696台車子而已。
而1952年後,Cabrio計畫就由卡曼工廠製造,卡曼工廠的敞篷設計與14A基本差異不多,屬於全開式的敞篷,但是在敞篷頂布製造時,為了考量給敞篷車提供必要的結構支撐,卡曼工廠使用強力的乙烯基材料作為外部和較軟的頂篷內部。並且,為了讓後座乘客留下空間,布頂的收折會往車身後收折,避免壓縮到後座乘客。另外,卡曼工廠不同於基本款,其特別讓前排的擋風玻璃加大以增加視野。最後卡曼工廠推出的Type15屬於是兩門四座、左側駕駛的車種。
圖3-18:1952-1953 Beetle Cabrio
1954年,車款使用樹脂拋光代替硝基拋光,考量樹脂拋光較低成本、省時、省人工,而且拋光可以保持更長的時間,故而作出材料的改動。另外,在車型改動上,前車窗上增加了兩個遮陽板,讓駕駛在陽光強烈的環境下也能安心行駛。在引擎方面也跟Type 1 Standard版一樣升級到1192c.c。
圖3-19:1954-1956 Beetle Cabrio新增遮陽板
圖3-20:1954-1956 Beetle Cabrio
1957年,前排的擋風玻璃又加大了8%,引擎入風口改成是水平排列,與之前垂直的造型已然不同。
圖3-21:1957 Beetle Cabrio
4. 全球化競爭與結束營業(1960-1974年)
時代脈動來到了1960年,儘管金龜車戰後這15年間於美國有著驚艷眾人的銷量,但市場上已經將其成功的範本給窺探殆盡,福斯車廠也得慢慢面對到全球化競爭的難題。在亞洲方面,日本當時已開發出前置引擎、後輪驅動,並配有水冷裝置的汽車,比較著名像是Honda、Datsun 510和Toyota Corona,這三款車於1960年後很快的幫助日本車廠主宰北美的汽車銷售;在歐洲方面,面臨來自FIAT 127和Renault 5等新式車款的競爭,福特(Ford)和歐寶(Opel Kadett)也在德國開始銷售小型汽車,使得金龜車的競爭變得十分嚴峻,但還尚能靠著既有的口碑支撐銷售。
圖4-1:Datsun 510(左上)、Toyota Corona(右上)、
FIAT 127(左下)、Renault 5 (右下)
時間到了1966年,由於生產線出現輕微故障,導致福斯汽車工廠出產的金龜車良率開始降低,時常發生車體轉向過度的意外,讓乘客安全品質開始變得急遽不穩定。而這些事故並未隨著生產線的修正而停止發生,1970年代初,金龜車原本小尺寸的優點逐漸變成「事故保護不足」的缺陷,還被媒體渲染成:「車款在交叉風中不穩定,更經常在碰撞後發生火災」的情況,縱使公司對外都大聲否認了這些指控,但謠言總是三人成虎,加上各家大廠圍攻的狀況下,福斯汽車廠儼然是四面楚歌,最終導致在歐洲和北美的銷售大幅下滑。1974年,福斯汽車已經面臨高達1.5億美元的出口赤字,只得宣布歐洲和美國的生產線大量停產,而歷史上也將這一年視為金龜車的終點。
1978年1月19日,由於歐美的生產線已然停產,福斯車廠宣布將金龜車的生產線往巴西和墨西哥流轉,而最後一台金龜車是於2003年7月墨西哥所生產,以淺藍或米色搭配的ÚltimaEdición,被暱稱為El Rey,最後送到了在德國沃爾夫斯堡的博物館中,讓歷史永遠停在霎那。
圖4-2:BeetleÚltimaEdición
4.1 動力架構
儘管從1960年代開始金龜車慢慢遇到了國際間的強烈競爭,但這並不代表他們未頻繁的升級金龜車以符合市場需求,甚至在車廠的努力升級下,車款的銷量初期依然有一定水準,只可惜1960年代晚期種種意外使金龜車的口碑不再,只得在1974年停產。而現在我們將介紹這段期間金龜車的動力結構變化,以下分成汽車底盤與引擎結構來說明。
4.1.1 汽車底盤
在這個時期,金龜車可以從劃分為1960年代和1970年代作為區分。於1960年代一開始,車身的長、寬、高分別是4,070mm、1,550mm、1,500mm,與Type 1相比其實沒有改變。而到了1967年,車身有作一些微調,但也僅僅是將長度下降到了4,030mm,整體的車型還是相同的。而懸吊部分,前後懸吊仍然均採用扭力樑式懸吊,但後懸架經過重大修改,其中包括更寬的軌道、更柔軟的扭杆以及獨特Z方向配置的均衡扭轉彈簧。於變速系統上,其拋棄了手排變速箱,於1968年改用手自排三檔的變速箱,而從此年之後,只要是搭配該變速箱的都後懸吊系統都會採用拖曳臂懸吊作為搭配。
圖4-3:1960 Beetle Platform
到了1971年,福斯車廠將金龜車作了大幅改造,命名為Super Beetle發行。Super Beetle的車身的長寬高擴稱成了4,110mm、1,585mm、1,500mm,前方的置物箱也隨之增加了43%的空間。另外,前懸吊系統開始捨棄扭力樑,改成以麥花臣懸吊取代,其設計者為福特汽車公司工程副總裁厄爾·麥弗遜(Earle S. MacPherson)先生,由於麥花臣懸吊結構體積最小,成本便宜,為獨立懸吊,最後也成為現代汽車常見的懸吊。
圖4-4:麥花臣懸吊
4.1.2 引擎結構
金龜車在這個時期也依然採用後置後驅的水平對臥式四缸引擎,但為了與同時期其他品牌有所抗衡,引擎的動力提升頻率比1950年代多得多。於1961年,儘管排量依然為1,192 c.c,但為了讓引擎有更好的壓縮比,金龜車配合變速器將其馬力從原本的36匹提升到了40匹馬力,引擎的轉速上限也增加200 rpm,到達3900 rpm。而1965年,排氣量上調到1,285c.c,並且在車屁股刻意加了一個的1300的徽章,意旨金龜車已然增強。再到隔年1966年,排氣量又更一步上升到了1,493c.c,發電機輸出也從180瓦增加到360瓦,整個電氣系統從6伏特升級到12伏特,讓馬力功率上限到達了54匹馬力,轉速也達5200 rpm,時速更上升到了每小時125公里。
圖4-5:VW 1300徽章
1971年生產的Super Beetle,他的最大動力可以到達60批馬力,排氣量增加為1,600c.c,而每個汽缸裝裝有兩個進氣口的新氣缸蓋,這使得Super Beetle成為測試過的最快的金龜車,從靜止到1/4英里的抵達時間縮減到19.8秒。1975年Super Beetle曾試圖搭載L式電子噴射系統,但由於生產問題,也並未實質發售至歐美市場,以至於不知市場的回應如何。
圖4-6:1971 Super Beetle馬達透視圖
4.2 外型設計
本章前一節已完成金龜車末期的基礎動立架構介紹,本節將繼續介紹金龜車三種不同造型,讓我們來看看它們在生產的尾段還有什麼新花樣。
4.2.1 基本款(Standard)
1960年開始,金龜車車殼新增了許多特色。首先,是所有車型都在後燈中新加裝方向燈,與此同時,前方向燈也被新安裝在前車廂上,從此金龜車開始有了方向燈,讓駕駛在行駛車子時能更安全。並且在同年,金龜車又新安裝了擋風玻璃清洗系統,也就是俗稱的玻璃噴水器,其構造中有開關、噴水馬達、儲水桶、噴嘴等。多了這個設備,可以讓駕駛更方便,在前方玻璃有風沙檔住視線時,就不必再下車清理。
圖4-8:1960-1964 前方向燈(左)、後方向燈(右)
1964年是金龜車外部造型變化的另一個里程碑。基本款金龜車的前擋風玻璃向上增長了28毫米,而後擋風玻璃也改用高20毫米、寬10毫米的尺寸,側窗亦有跟著將尺寸變大。在車燈部分,前方向燈跟牌照燈也變的更大,讓其他車輛可以看出行駛方向,讓安全性更好。
圖4-9:1964 Beetle Standard前窗、側窗、後窗
上一節我們提到Beetle 1300在1965年開發完成,並於隔年首次亮相,汽缸行程從64mm增加到69mm之外,於造型上的變化即是於車屁股後面增加VW1300的徽章,以此區別於較小的1,200c.c型號。這個巧思在1967年推出的金龜車上也可以看見,由於排量又被增加到1,493c.c,所以車屁股也增加一個1500徽章。
圖4-10:1966-1967 Beetle Standard 1300(左)、1500(右)
並且,考量駕駛視角的盲點,後照鏡的設計也比以前還大,讓駕駛可以更清楚恨面的車況。而車體內部並未太多修正,主要是增加了儀表板中央的除霜通風口,避免冬天駕駛時的問題。
圖4-11:1966 Beetle Standard除霜通風口
圖4-12:1966年前後的後照鏡變化
1971年推出了Type 113,這款車也被叫做Super Beetle,雖然長度只比一般的Beetle長2英吋,但由於這台車使用麥花臣懸吊系統,提高了乘坐質量,並且因為適當的提升長度,這已經可以讓備胎可以平放在行李箱內。而這樣的變化我們也可以從車頭行李廂蓋線條更為立體看出來,並且擋風玻璃近乎平面。
.
圖4-12:Beetle 前行李箱(左)、Super Beetle 前行李箱(右)
由於引擎排量增加,代表著空氣流量需求也跟著變多,因此在1969年時Beetle就在前引擎蓋上新增了通風孔,在1972更將後引擎版排氣孔增加到26個。
圖4-14:1969 Beetle 新增通風孔比較
圖4-14:1972-1974 Beetle Standard
4.2.2 天窗版(Sunroof)
除了基本款之外,金龜車的天窗版在市場上也是炙手可熱的產品。在天窗的設計上,其實到1963年為止都是採用滑動的乙烯帆布天窗,但到了1964年,天窗的設計就從原本的滑動的乙烯帆布改成曲柄開啟式鋼製天窗,從圖中可以看出,當時的天窗已經與現代車天窗相似度很高。
圖4-16:1964 Beetle Sunroof
圖4-17:開啟天窗的區柄
在1965年之後,Sunroof版本幾乎都跟Standard版同步,像是下面這台1300的Sunroof,可以看出他的車身是沿用Standard版本的。在1971年時,Super beetle正式發行,當然沒有錯過Sunroof的版本,當時延用了Super Beetle新的規格,前行李箱也比之前大了,可以容納更多的行李。
圖4-18:1965 Beetle Sunroof(左)、1971 Beetle Sunroof(右)
4.2.3 敞篷版(Cabrio)
1963年,敞篷版的Beetle 也有了改變,在車子的前檔泥板上有了更大的方向燈,讓對向車能知道你要行使的方向,增加安全。1965年後,Cabrio版本也跟Standard版的改動一致,可以看出他的車身是沿用Standard版本的,有著代表1300的徽章。
圖4-19:1963 Beetle Cabrio(左)、1965-1971 Beetle cabrio(右)
1971年,敞篷版的Beetle在外觀上又作了些許改變,跟著Super Beetle的修正將後引擎蓋上的通風孔增加到了26個,讓引擎的氣冷效果可以更好。
圖4-19:1971年 Beetle cabriolet 排氣孔
行文至此,筆者想補充介紹金龜車在保險桿形狀的改變,金龜車其實有幾種不同的造型,而此不以車款分類,而是以時代區分,以下介紹不同年代使用的保險桿形狀。在1953~1967年,金龜車的保險桿有分成基本款和敞篷款,基本款由兩根橫桿組成,而敞篷款則是由一個橫桿組成,其使用的都是鋁合金。而到了1968~1973年,敞篷款的保險桿依然由一個橫桿組成,但厚度則略為加深,而1974~1979年,厚度更深。
圖4-21:Beetle歷年保險桿形狀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