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學教室的內容為曾教授在大學中汽車學所用的教材
Chapter 1 引擎工作原理介紹
目錄:
1.1 引擎發展的背景與歷史
1.2 引擎運動學
何謂「熱機」:將燃料燃燒產生之熱能轉換成機械能,使機械產生往復運動或迴轉運動以做功的裝置稱為「熱機」(Heat Engine) ,又依燃燒的方法可以分為內燃機和外燃機兩大類。
1.活塞(piston):which receives the gas pressure.
2.汽缸(cylinder):in which the piston moves to and fro.
3.連桿(connecting rod):that transmits force from the piston to the crank.
4.曲軸(crank):that converts the reciprocating movement of the piston into rotary movement.
5.飛輪(flywheel):that rotates and stores ener drive the piston when gas force is not acting on it.
燃料在熱機內部燃燒,而將其燃燒所爆發的力量直接轉變為機械能的機器,稱之為內燃機,現可再分為往復式(Reciprocating)及迴轉式(Rotary)兩種
汽油引擎、柴油引擎等皆屬於往復活塞式內燃機。如圖1
代表車款,MazdaRX-8,因油耗及環保問題已瀕臨停產
燃料在熱機外部燃燒,而將其水變為蒸氣後,再將蒸氣導入熱機內部,或加熱工作氣體進而利用工作氣體(如氦氣)的熱脹冷縮,以推動熱機而產生機械能的機器,稱之為外燃機。如圖4
外燃機始祖,西元1769年法國人發明,時速可達 8km/hr
在熱力學中又稱為等容積循環,如圖7
著名的狄賽爾循環(Diesel cycle),在燃燒爆炸的動力行程當中, 是以等壓力的狀態下進行的,在熱力學上又稱為等壓力循環,如圖8
以下是近代促使引擎性能提升的一些重要發明:
1893年,德國人波細(Bosch)發名磁電機點火裝置 |
1898年,美國人發明火星塞 |
1928年,美國人發明汽油泵 |
1931年,美國人發明下吸式化油器 |
1956年,美國人本狄士(Bendix)首先發明電子控制汽油噴射器 |
1961年,美國人開始採用交流發電機 |
1963年,美國人開始採用半晶體點火系統 |
1965年,美國福特(Ford)即通用汽車公司開始採用全晶體點火系統 |
1967年,美國通用公司開始採用積體式(IC)調整器 |
1968年,德國波細(Bosch)完成電晶體控制器由噴射器 |
1973年,美國通用公司發表中央電腦控制汽車計畫 |
1975年,美國克萊斯勒公司推出電子計算機控制之電子稀薄燃燒系統(ELB),使引擎控制進入電腦化 |
1978年,美國克萊斯勒公司回饋控制電器機械式化器 |
提到「馬力」這個詞就不能不提到英國18世紀偉大的科學家瓦特(Watt)
瓦特長期的觀察,一匹馬在一分鐘之內大約可把220磅的煤拉高100英呎的高度,用國中物理課本中「功」的概念 (功=力*位移)來描述,就是一匹馬在一分鐘之內可以作22000呎磅(foot-pounds)的功。後他認為馬在拉煤礦的時候多有點不甘不願,於是他自己又把馬力數字提高了50%,
訂定“馬力”為:一匹馬在一分鐘之內可以作33000呎磅(foot-pounds)的功。
為活塞上行至最高之點,此時活塞之瞬間速度為零,慣性變化也最大,且此時在汽缸內的容積為最小,也為運動方向的改變點。
當活塞下行至最低之點,此時活塞之瞬間速度為零,慣性變化也最大,且此時在汽缸內的容積為最大,亦為運動向的改變點。
d) 活塞位移容積(Piston Displacement Volume,簡寫P.D.V)上死點和下死點之間的容積,其值等於汽缸面積(活塞面積)和行程長度之乘積,俗稱排氣量(C.C or CM3 )。
整具引擎的排氣量:即單缸排氣量乘以引擎之數。(P.D.C × n)。
e) 燃燒室容積(Combustion Chamber Volume,簡寫C.C.V)
活塞在上死點時,活塞頂面上端的汽缸容積又稱汽缸頂部空隙,餘隙容積,汽油引擎燃燒室容積大約為活塞位移容積的10~15%。
f) 汽缸容積(Total Cylinder Volume,簡寫T.C.V)
活塞在下死點時,活塞頂面上端之汽缸總容積,等於活塞位移容積與燃燒室容積之和,(C.C.V+P.D.V=T.C.V)。
例:以Toyota Altis 1.8L 4缸的引擎例
缸徑:79.0mm,衝程:91.5mm
所以可算得汽缸排氣量約為:448.5 C.C
故整具引擎的排氣量=汽缸排氣量×汽缸數量
=448.5 C.C×4
=1794C.C
壓縮比(Compression Ratio,簡寫C.R)
就是引擎內混合氣體被壓縮的程度。用壓縮前的汽缸總容積和壓縮後的汽缸容積之比來表示。壓縮比和引擎性能有很大的關係,壓縮比越高,則引擎動力越大,一般來說,壓縮比高於10的車款通常為高性能車款。
壓縮比定義
其定義為汽缸最大容積(活塞行經下死點時)與汽缸最小容積(燃燒室容積)的比值
(1)C.R=(C.C.V+P.D.V)/C.C.V
(2)C.C.V=P.D.V/(C.R-1)
(3) 壓縮比無單位。汽油引擎壓縮比約為6~11:1,柴油引擎約為15~23:1。
例:Toyota Altis 1.8L 引擎的壓縮比為10:1,其計算方式如下
汽缸排氣量:448.5 C.C,燃燒室容積:49.83 C.C
所以壓縮比為 (49.83+448.5):49.83≒10:1
2)四行程引擎 V.S 二行程引擎
四行程引擎工作流程
四行程的引擎,何謂“四行程”?最簡單的解釋就是活塞兩上兩下,亦即曲軸旋轉720°即可完成一次動力輸出的引擎就是四行程引擎。
活塞在汽缸內自上死點向下行移動至下死點時,將新鮮的空氣和汽油的混合氣吸入氣缸之內,如圖47
進氣門和排氣門都關閉,活塞由下死點上行移動至上死點,將氣缸中的混合氣壓縮,壓縮主要是為了提高混合氣溫度(氣體在壓縮後有溫度上升的特性),從而利於混合氣的燃燒。如圖48
此時進氣門和排氣門都關閉,火星塞適時發出高壓電火花,將溫度很高的混合氣點燃,使其燃燒爆炸產生巨大的壓力,將活塞從上死點推至下死點,進而推動曲軸做功產生動力。
活塞自下死點上行移動至上死點時,此時進氣門關閉,排氣門開啟,氣缸中已燃燒過的廢氣由活塞向上移動時經排氣門排放至大氣之中。
二行程引擎工作流程
二行程引擎,何謂“二行程”?在上一節有提到過四行程的引擎,而二行程 即是活塞移動兩個行程(一上一下),也就是曲軸旋轉360°就可以完成進氣、壓縮、動力、排氣四個工作型態,完成一次循環,產生一次引擎動力,即稱為二行程引擎。
二行程汽缸內部結構
因為結構的特殊,所以活塞所配合的行程,其運動方向與順序皆會與四行程相異,以下圖52至圖57為二行程引擎的完整動力循環流程圖。
其形態如四行程引擎,一樣可分為進氣形態、壓縮型態、動力型態、排氣型態。
Step 1.
Step 2.
Step 3.
Step 4.
Step 5.
Step 6.
四行程引擎與二行程引擎的比較
項目 |
四行程汽油引擎 |
二行程汽油引擎 |
1. 結構 |
構造複雜,價格較高。 |
構造簡單、價格便宜。 |
2. 體型 |
體積大,重量較重(單位馬力之重量大)。 |
重量較輕,體積較小。 |
3. 運轉平穩 |
每四行程產生一次動力,動力不均,運轉不平穩,需多缸方可抵消。 |
動力次數多,引擎運轉平穩,馬力約為同排氣量四行程引擎的1.4倍~1.7倍。 |
4. 耗油情況 |
較省油。 |
耗油率大(跟喝水一樣)。 |
5. 進汽狀況及容積效 率 |
進氣充分,廢氣排除乾淨,容積效率高。 |
進氣不充分,廢氣排除不乾淨,容積效率較低。 |
6. 潤滑狀況 |
潤滑作用良好,曲軸箱潤滑可由機油直接來完成。 |
潤滑困難,曲軸箱潤滑需靠燃料混入機油來完成。 |
7. 平均有效壓力 |
較高。 |
較低,因燃料混入機油,使辛烷值降低,故引擎之壓縮比不能提高。 |
8. 最高轉速
|
各行程作用完全、確實,由低速至高速之速度變化範圍較大。 |
較低,因容積效率較低,故引擎負荷運轉之耐久性也較小。 |
9. 汽缸狀況 |
汽缸結構上無進、排氣口,不易變形,且製造較容易。 |
因進排氣口溫度不均,易使汽缸變形,且大汽缸口徑製造困難,故無法用於大馬力引擎。 |
10. 起動難易 |
起動較容易。 |
因燃料中加入機油,汽油點燃不易,使得起動較困難。 |
11. 排氣 |
排氣聲較小,燃燒較完全,汙染較小。 |
排氣聲音大,未燃燒氣體較多,汙染嚴重。 |
12. 使用狀況 |
適合一般小型大馬力車輛。 |
適合小型小馬力車輛。 |
四行程
二行程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