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業革命的先驅者之一:德國

 

於全球產業分工鍊之中,談及煤礦,我們會想到英國;而若談及鐵礦,我們會說起法國;但若問起誰境內既有煤礦與鐵礦,那估計也只有德國才有。於是乎,鋼鐵工業在德國經濟體系中理所當然有了先天優勢,占有重要的地位自是理所當然。鋼鐵非但和汽車、農業、機械等產業相關,占外貿出口的比重也大,是德國的優勢產業。而這樣的原料分布間接吹響了其工業革命的號角。

 

由於工業革命的興起,交通運輸工具擺脫傳統人力與獸力的範疇,陸續被發明,也因此,為求工具的強度保證,鋼鐵需求便日漸提高,促進了鋼鐵工業的發展,各種新式的煉鋼法紛紛問世。19世紀上半葉,德國的魯爾區(MetropolregionRuhr)便開始大規模開採煤礦及生產鋼鐵,迅速發展成世界上著名的重工業區。隨著魯爾區的繁榮,這裡出現了歐洲歷史最悠久的城鎮集聚區,形成了多特蒙德(Dortmund)、埃森(Essen)、杜伊斯堡(Duisburg)等著名的工業城市。

 

圖:德國魯爾區與鐵礦分布

 

時至今日,德國致力於汽車研究有兩世紀之久,開發出許多新型態的鋼種之餘,也創更安全與舒適兼顧的汽車。一般而言,鋼材占現代汽車材料的七成以上,車體結構大多使用許多不同種類的鋼鐵材料,考量趨勢,現階段大多採用厚度薄且強度高的汽車鋼板,其不僅可以減輕汽車的重量,更能減低燃料消耗、減少廢氣排放,並改善安全性,是汽車鋼板的發展必然走向。

 

圖:德國鋼鐵於現代汽車之運用

 

1.1賓士與DMG-工業革命時期(1860-1910)

要談起德國的汽車發展,得先追溯回19世紀初,鋼鐵攪拌法技術的引進,開啟了德國工業革命的序幕。西元1811年,克魯伯(AlfredKrupp)在埃森建立了德國歷史第一座鑄鋼廠,隨後各式的煉鋼廠陸續在魯爾區建立,德國於工業上大肆開採鐵礦,奠定發展的基礎。直到西元1864年,德國工業家佛里德里希‧西門子(FriedrichSiemens)進一步發明了平爐煉鋼法,這是鋼鐵史上最重要的發明,德國使用此技術達132年,此技術大幅加速煉鋼技術成熟,催生鋼鐵工業的群聚及企業規模擴大。

 

圖:1870年代德國魯爾區的鍊鋼廠工人

 

直到1887年克魯伯去世時,克魯伯鋼鐵廠已成為擁有近兩萬名員工的鋼鐵業龍頭。鋼鐵生產總量到20世紀初則突破2百萬公噸,自此後已然確認了德國重工業強國的地位。有了深厚的資源基礎後,德國的汽車工業也隨之萌芽,當時德國的汽車工廠百家爭鳴,以下本文將從工業革命時代的進程,以介紹賓士汽車(Mercedes-Benz)緣起的模式開始說明。

 

(1) 世界第一台汽車誕生-賓士汽車工廠

要談起德國的汽車發展,我們必須先從賓士汽車的創辦人-卡爾·賓士(CarlBenz)開始談起。賓士生於1844年,家鄉在德國的Karlsruhe,父親原是名火車司機,卻在其2歲因為肺炎過世,所以其童年是由其母親(JosephineBenz)一手帶大的。賓士16歲那年,由於對於工業的興趣,他進入了當地的科技高中就學,畢業後則陸續在不同公司擔任設計工程師,最後於1871年開設工作室,獨立創業。

 

 

圖:CarlBenz & BerthaBenz

 

經過長時間研究,於西元1879年,賓士打造出世界第一具單汽缸的蒸氣引擎。這具全新的單汽缸蒸氣引擎,採兩行程設計,最高轉速可達200rpm,而輸出功率為0.7千瓦,換算大約是0.94匹馬力,於當時可說是歷史性的突破。不過,由於創業初期的資金調度,加上商品未受到青睞,所以這具嶄新的引擎並沒有幫助工作室擺脫經濟困境,賓士仍然每天都在為下一餐飯掙扎。

 

但抱著一股熱忱,1883年,賓士再次找了兩位夥伴創立了引擎工廠,並於1884年成功開發出世界第一具的二行程汽油引擎,並成功在三年後生產出全球第一具、最大馬力為0.75匹的954毫升單汽缸四行程汽油引擎,進一步獲得生產專利後,其將引擎安裝在自產的三輪車車架上,組合成一台極速可達16km/hr,亦是全球首輛的三輪汽車:Benz-Patent-Motor-Car-No.1。

 

 

圖:Benz-Patent-Motor-Car-No.1

 

可惜的是,儘管Benz-Patent-Motor-Car-No.1獲得年度設計大展的金牌獎,但由於當時的民眾們對機械馬車的耐用度與安全性都存在著極深的疑慮,所以儘管Benz-Patent-Motor-Car-No.1震驚世人,卻沒有讓賓士名利雙收。

 

這是由於民眾當時普遍認為汽車終究無法取代馬車的地位,且對這種自己會「行走」的交通工具相當恐懼,普遍被理解是對於新事物,尤其科技的情感渡讓階段。這樣的情緒膨脹,甚至於1865年讓英國國會制定通行歐洲的紅旗法(RedFlagAct,本法於1896年廢止),凡於道路上行駛的蒸汽引擎車,需配被三人駕駛,一者負責操縱方向盤、另一者得控制鍋爐、後一者則需在車前60公尺處搖著紅旗警告行人以避免車禍,並且,市區行駛速度不得超過3.2km/hr、郊區不得超過6.4km/hr,違者將開罰。
 

圖: Red Flag Act


是故,每當賓士需要試車時,出自於恐懼,警察往往都會出面制止,所以縱使當下賓士推出了自己的車款,卻遲遲沒能進行長距離的性能測試。直到1888年8月,其夫人不願再看到他為了無法測試而搞得焦頭爛額,所以便毅然決然地與兩位兒子(Eugen&Richard Benz)跳上車,前往位於Pforzheim的娘家,並安然返回,完成了首次長距離的路試。

 

 

圖:賓士夫人和其兩名兒子的試駕

 

圖:Benz從Mannheim出發,終點是一間位於Wiesloch的商店。

 

因為Benz-Patent-Motor-Car-No.1的首次長距離路試相當圓滿,所以賓士在市場上快速的推出這輛不需要馬匹的汽車,然而,由於本車的價格是一般四座位馬車的好幾倍,所以能夠負擔得起的買家非常稀少。於是,賓士聽從了其他人的建議,於1894年開始生產較便宜的車款:Velocipede。該車簡稱Velo,配置排氣量1,045c.c.的單缸引擎,最大可輸出 1.5匹最大馬力,極速可達 20km/hr,且在 1901年之前販售了約 1200 輛。於設計上來說,縱使動力走向非獸力的牽引,然而這時候的車款的設計仍然未擺脫馬車的形態,從木製車殼、非承載式的底盤,仍舊和馬車幾乎相同。

 

 

圖:Benz Velocipede

 

此外,賓士發展大眾汽車之餘,也在1895年開發了一款車廂可面對面乘坐高達8名乘客的 Benz Motorized Bus,其配置排氣量2,651c.c.的單缸汽油引擎,可輸出高達 5 匹最大馬力,而極速可達 20km/h,成為世界上第一輛公共汽車。

 

圖: Benz Motorized Bus

 

(2) 世界第一台摩托車誕生-DMG公司

賓士汽車公司的另一位創辦人戴姆勒先生(Gottlieb Daimler),誕生於1834 年的一個名為Schorndorf的小鎮,戴勒姆比賓士年長約10歲左右。其父親畢生經營著一間麵包店,但戴姆勒如同每位工程師一般,對繼承家業可說是毫無興趣,戴姆勒真正感興趣的,是他年幼時舊深深嚮往的機械工程,於是他在受過基礎教育後,便進入職業學校學習機械製圖,並至加香附近的槍械工廠上班,但很快地,戴姆勒發現自己志不在此,遂於 1857 年進入Stuttgart工業大學進修,並鑽研引擎的設計,並在學業完成後到法國實習、英國遊學,最後進入當時已在生產四行程紡織機引擎的 Otto and Langen 上班,持續專注於引擎的發展。

 

圖:Gottlieb Daimler

 

1882年,戴姆勒發現他對於引擎技術開發的需求以無法被限有的公司滿足後便毅然決然地離開,創立了自己的工廠,並找來同為工程師的好友威爾漢姆(Wilhelm Maybach)開發、設計、生產引擎和馬達,並在1885 年生產了全球第一輛機車:DailmerRiding Car。

 

圖:DailmerRiding Car

 

 

 

緊接著,戴姆勒也在1886年發表了他自己開發的第一輛汽車:Daimler Motorized Carriage,本車是既賓士先生發表了全球第一輛三輪汽車之後發布,是全球第一輛四輪汽車,其搭載了排氣量462c.c.的單汽缸四行程汽油引擎,最高輸出可達1.1匹馬力,極速則可達 18km/h。

 

圖:Daimler Motorized Carriage

 

而為讓自己的發明能有更多的發揮,戴姆勒於1890年設立了DMG(Daimler-Motoren-Gesellschaft)公司。不過與賓士不一樣的是,陸續開發出冷卻水箱與直列式二汽缸引擎等設計,但他非常重視實用性,於是乎,戴姆勒所開發出來的引擎,不但能夠搭載在汽車之上,更能夠讓火車鐵軌上的台車使用。這便呼應了戴姆勒想要用他所開發的引擎征服陸地、海洋與天空的夢想,於是奇並衍生發想出第一個「三星標誌」,作為他自己公司的符號。

 

圖:DMG公司所用的三星標誌

 

時間到了於1900年,戴勒姆公司掀起了一波換名的討論。一名叫做傑林奈克(Emil Jellinek) 的大客戶向DMG公司建議將該車款改以Mercedes為名,這名客戶在當時一口氣訂了72台跑車,相當於戴勒姆公司一年的銷售額,這就讓DMG公司開始展開了論辯。

 

對於傑林奈克先生來說,他既是個客戶,同時也是DMG公司法國的經銷商,同時也是個車隊的擁有者。1899 年,傑林奈克向 DMG 購買了一輛擁有 23 匹最大馬力的賽車,並以他最喜愛的三女兒的名Mercedes替車隊命名,且在 Nice 甫一出賽便拿下了冠軍,這成為了其堅信戴勒姆汽車應該要與Mercedes同名的濫觴。

 

圖: Emil Jellinek十歲大的女兒MercedesJellinek

 

而對公司來說,當時整個歐洲都正在流行著法國風,考慮Daimler這個單字用法語說起來鼻音太重,且不夠法國風,相對於Mercedes 這個名字,不僅法國人唸起來很順口,聽起來也較高雅,且能搭上當時的時尚。鑒於這 72 輛新車的訂單對DMG公司來說,幾乎已經是一整年的產量與營業額了,儘管病危的戴勒姆本人起初相當反對,但公司內部的其他員工卻投下了贊成票,所以在兩年後的1902 年,DMG 正式將「Mercedes」註冊為品牌名稱,也讓傑林奈克先生有了「Mercedes之父」的稱呼。

 

 

(3) 車廠的競逐與合併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的急速通貨膨脹,造成許多奢侈品產業、例如汽車廠在銷售上的困難,這導致整個產業界的萎縮。雖然在這樣的狀況下一些財務狀況健全、產品強度不錯的車廠仍能度過難關,但難免還是常見到一些如企業合併之類的商業手段被使用。

 

1926 年,車壇發生一則超重量級的大事,那就是原本相互競爭的兩家車廠:DMG 與 Benz正式宣布合併,成立 Daimler-Benz AG(1989 年又更名為 Daimler AG),品牌名稱則命名為 Mercedes-Benz。商標上保留Benz工廠的圓型桂冠之外環,而內部則把DMG的三星標誌置於李投,結合成今日車迷們所熟知的三星廠徽,並開始分享彼此的榮耀與科技,逐漸成長為今天全球最知名的豪華品牌。

 

圖: Mercedes-Benz

 

由於屬性相當接近,都是在科技面上遙遙領先當時對手的車廠,且在賽車場上均擁有出色的成績,所以其實早在 1919 年時,汽車圈中便一直盛傳著這兩個強勁的競爭對手,極有可能有合併經營的機會;不過,當時賓士車場的負責人Dr.Jahr相當反對這個提案,認為這樣的結合,並不一定能夠讓雙方都獲利,然而,1923 年當他重新研究兩家公司合併後的遠景後,Dr.Jahr改變了初衷,於是,DMG 與 Benz在 1924 年簽署了合併的備忘錄,並在1926年6月,正式宣布合併、成立 Daimler-Benz AG,繼續傳承 Karl Benz 與 Gottlieb Daimler 兩名創辦人的傳統,擔起了攜手開創新局的使命。

 

圖: Mercedes-Benz的商標變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tonts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