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邁入現代汽車的經典時刻(1940-1950s)

    德國汽車以堅毅、務實揚名世界,無論於哪個時期,皆是不可忽視、首屈一指的世界汽車界強權,然而,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計畫性經濟產出與同盟國轟炸摧殘後,德國汽車工業遭受劇烈打擊。

    舉例來說,寶馬車廠在戰爭末期的設備基本上都被盟軍的飛機轟炸給瓦解,慕尼黑的生產工廠可說是毫無殘存,而位於德國東部的摩托車製造廠也在蘇聯與盟軍個別瓜分德國下被沒收。除此之外,戰勝國為避免德國戰爭份子奮起,對於其工業產出有著嚴格的控管,賓士車廠就被英國委由該國軍官進行營運掌管,而寶馬車廠則必須獲得美國對於特殊車種的認可,方能進行量產。也因此,從二戰實質結束後的1945年開始,德國汽車工業可說是萎靡不振,一路歷經長達10年的工業復健期,方回到世界汽車的競爭行列裡。

圖:二戰後被瓜分的柏林(Berlin)

    本篇章將介紹德國三大汽車廠從戰後復甦的1940到1950年代的技術開發與經典車款,以供油系統採用化油器作為主軸,介紹三大車廠個別的經典車款。

2.1  50年代的霸主-賓士車廠

    在戰爭期間,雖然賓士車廠如同前述的車廠,一樣受到非常嚴重的炸彈傷害,但製造商卻快速的擺脫了戰爭創傷,於當時比起許多戰前的競爭對手,可說是具有顯著的競爭優勢。在德國,包括寶馬和福特在內的製造商一直嚴重依賴於Ambi-Budd供應的鋼鐵車身,但其柏林工廠卻在1943年遭到轟炸而被摧毀,最終又被蘇聯佔領。而汽車聯盟和寶馬的製造廠也於1945年7月成為蘇聯控制德國的一部分。所以,沒有一家製造商能夠重新開始批量生產,眾人都沒有找到任何一種讓鋼鐵車體進行自動裝配的資金與廠房。然而,賓士卻幸運的保留其車廠的所有權和車輛發行權,於是賓士車廠便開始了他1950年代的獨霸史。

(1) 房車

    1950年代,賓士趁著廠房未受戰爭波急的幸運,開始大量的推展其轎車的發展,舉凡四缸或六缸的汽車沿用都在本時期大量被運用。與此同時,賓士也在這時候加足馬力將轎車個別推出了兩門和四門的版本,更有甚者推出敞篷版本,佔據了市場上的龍頭地位。以下分別介紹之。

A. 四缸:170V (W136) / 170S (W191) / 180 (W120)

    1936年,賓士曾推出一款排量1.7升直列式四缸引擎的車款,其稱為170 V(底盤代號W136),取代舊有的1.7升六缸引擎車。其最大功率為37匹馬力,最大壓縮比為6:1,轉度為3,400 rpm。本車一路延續生產到了1949年,推出過敞篷版本、兩門轎車、四門轎車版本。

圖: 兩門敞篷版本的170V

    對於當時大部分的汽車來說,有很高比例的是以兩門的豪華轎車出售,但在1930年代時,170 V就提供各式不同的車體類型,包含四門的Cabrio-Limousine在內,他們將豪華轎車的四扇門與全長折疊帆布屋頂相結合,創造了不同的車款設計。而車背部有大型行李架,可以將兩個行李箱都存放在座位後面,折疊時存放在座位下方。

圖: 170S

    1949年後,考量豪華車需求,賓士推出170 V的高檔版本-170 S(底盤代號W191),以重新獲得該市場的利基。170 S更豪華、更昂貴,為第一款S級賓士車款。車身增加長170毫米、寬104毫米,遠比170 V更大更好。而170 V的1,697 c.c的M136四缸汽油引擎則擴大至1,767c.c,與先前較小型的汽車馬力38 匹馬力相比,最大輸出功率提升到了為52匹馬力,表現相應增強,最高時速則為122公里/小時。

    而後,賓士公司又推出了170SS和170SDS的柴油機引擎,其使用170S系列的底盤,代碼亦為W191,也因此170S系列開始保留其獨立的內部名稱,直到1953年賓士推出新型180Ponton,170 S被縮小到原先170 V的車體,才不用W191命名之,改為W120。

圖: 180Ponton

    180Ponton其車身設計採用全景窗戶,前方進氣口改用寬格柵,車頭比之前更寬。而引擎方面,則是繼續延用M136直列式四缸引擎,但汽車的形式變化不大。180被廣泛用作德國出租車,只有這些車身較短的180 Ponton才能在前保險槓頂部後方設置低功率停車燈,而駕駛員膝蓋上方有一個簡單的撥動桿,可選擇將哪一側照亮,以避免不必要地浪廢電池電量。

B. 六缸:220系列(W187W180)

    儘管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以豪華車製造商的聲譽闖蕩,但在戰後的幾年裡,賓士僅生產四缸引擎的乘用車爾爾,而賓士決定回復聲譽,在1951年推出第一款六缸發動機,並搭載上賓士W187底盤。而賓士所謂的代號W187,是指1951至1955年賓士生產的豪華車的代稱,其於1951年4月第一次於法蘭克福車展登場,其搭載了單頂置凸輪軸直列六缸M180引擎,可作為轎車、轎跑車和敞篷跑車,更有推出雙門跑車版本,且均以220型號命名。

 

圖:220 Cabriolet

    所有220系列都使用賓士新開發M180六缸2,195c.c引擎,孔徑為80毫米、衝程為72.8毫米,他可以產生高達80匹馬力的輸出功率,能為轎車提供140公里/小時的最高時速。並且,引擎的進氣排氣閥門由頂置凸輪軸的短搖臂操作,以此形成六缸引擎的基礎,後來隨著反复擴大和升級,賓士發名的長排六缸引擎為主流車型提供動力,一路延續到1970年代。

    本車款造型與170S非常相似,只是170S有獨立的前大燈,而220另外融入擋泥板設計,讓整體外觀更為現代。1953年,製造商將Cabriolet造型的普通平面擋風玻璃更換了一個略微彎曲的屏幕,成為了220轎跑車的亮點,這也是突顯兩款車型的特徵的一種方式。

    於1954至1959年,賓士將220系列推出下一車款,分別是220A和220S,而代號一律為W180,本車依然使用直列式六缸引擎,能產生99匹馬力,並有四門轎車和雙門跑車版本。

 

圖: 兩門轎車、兩門跑車版本的220S

    首先,在1954年3月推出的220A是一個更豪華更大規模的型號,軸距拉伸了170毫米,車身長度也增加了100毫米,客艙也跟著延長了70毫米以增加後座乘客的腿部空間。220A生產於1956年4月結束,總共生產了25,937台。

    而220A成功後,賓士持續開發220S接棒,其於外部設計幾乎相同,但引擎多使用一個化油器,所以功率進一步升級,從99匹馬力增加到105馬力。220S可提供四速換檔手動變速箱,也配有的Hydrak自動離合器供駕駛選擇。但由於繼續使用Hydrak離合器的高維護成本,許多汽車隨後被轉換為使用常規手動離合器。

(2) 豪華轎車:300系列(W186189)

    1950年,賓士開始著手研究代號W186的四門系列300車款,其第一次於1951年4月在法蘭克福車展上推出,並於1951年11月進入系列製作。最開始其命名為300,而後的進階版則陸續命名為300b、300c,本系列都以四門設計為主,其中包含四門轎車、四門敞篷車等,都為W186的範疇。

圖: Benz 300 &300 Cabriolet 

    作為一個轎車和敞篷跑車,它擁有優雅的現代主義車身在梅賽德斯經過驗證的X框架底盤,全新的2,996c.c排量引擎,配有頂置凸輪軸,搭載Solex化油器,允許超大的進氣和排氣閥以6.4:1的壓縮比產生113馬力。而本車利用了剛性X形鋼管框架和四輪獨立懸架的組合,雙A臂懸吊和螺旋彈簧用於前懸吊,而賓士的典型雙螺旋彈簧搖擺軸則設置在車後面。

    1957年,賓士推出代號W189的300系列,車款命名為300 D,市場定位為四門的豪華旅行車,這是賓士1950年代最富名氣的車款,他被評為優雅、功能強大、獨特的和昂貴。

圖:M189

    作為一輛轎車和敞篷跑車,它保留了W186經過驗證的X框架底盤,並配有2,996c.c引擎配頂置凸輪軸,採用鋁合金頭直列式六缸設計,為M186引擎進階款-M189,改用博世的機械式噴射,可以在5500 rpm下產生180馬力。

    身為300B和300C的進階版,本車額外將軸距拉長了約10公分,以讓後座乘客可以擁有更大的腿部伸展空間。這部分的設計與同年勞斯萊斯(Rolls-Royce)車廠推出以長軸距為特色的銀雲(Silver Cloud)車款相當。另外,奔車後方提供可拆卸的車燈,這個設計可讓前方通風口更為暢通,並能無阻地通往排氣口。

 

(3) 跑車:300 SL (W198)190 SL (W121 B2)

    300 SL(W198)是賓士車廠首次採用「SL級」的豪華車款,其中,S代表的是Sporty、L代表的是Light,照字義可說是運動跑車的意思,也因此,本車之後被歸類於Roadster的行列中。然而,最一開始其實賓士對本車系的發展並不抱有任何想法,甚至可說是興致缺缺,談起真正讓其投入的動機,幾乎與寶馬車廠開始著手設計BMW 507的理由很類似,兩者均是因為美國汽車進口商霍夫曼先生(Max Hoffman)的建議,才開始思索如何在戰後的美國市場為富裕客群量身定制一款能登上賽車大獎賽的車型,同時攻佔跑車市場。所以,就如同寶馬最後的參與決定,賓士亦接受了這場賭注,於是1954年,賓士推出嶄新的300 SL車款,並且有別以往在法蘭克福車展或日內瓦車展展示,第一次的登場反倒是選擇於紐約車展上亮相。

圖: 300 SL

    本車引擎採用直列式六缸,總排量為2,996c.c,並使用前置引擎、後輪驅動的擺置。值得一提的是,身為賓士狹義定義下的第一台跑車,本車引擎揚棄了早先大眾所使用的三重Solex化油器作為供油,開創性的安裝了由博世(Bosch)所開發的機械燃油噴射系統,這除了讓300 SL的供油變得更為精準外,甚至提高了130 kw的輸出功率,整體馬力由175提升至215匹馬力,效率上升約20%,比起前述300系列的轎車,馬力更是兩倍有餘。而這樣的替代也反映在速度上,本車最高速度達到260公里/小時,讓300 SL榮登當時最快的跑車名號。

    然而,與今天的電動燃油噴射系統不同,300SL的機械燃油泵在關閉點火和引擎停止時,依然會繼續向引擎噴射汽油,而這種未燃燒的汽油從汽缸壁流過會洗滌內部的潤滑油,這不僅在之後啟動會使其受影響的區域不受保護,而且如果汽車未達到足夠的溫度來蒸發,則會使得供油失準。

    於設計上,300 SL共推出了敞篷跑車和雙門跑車版本,而最讓人驚豔的,莫過於其雙門跑車的開閉,並非為水平開閉,而是如海鷗振翅一般由上到下開展,這可是第一台使用「鷗翼門」的車款。而在車體上,本車的材料主體是由鋼製成的,對外配有鋁製的車罩、車門和行李箱蓋,讓其重量降至1,310公斤,車身輕量化。

 

圖: 使用歐翼門的300 SL

    擁有鷗翼門、技術創新和低產量的300 SL普遍被認為是賓士最值得收藏的車型之一,市場價格約莫在100萬到250萬美元之間徘徊。於2009年,就有一輛300 SL以達130萬美金於牛津拍賣會被購置。而2012年,一台超級罕見的1955年300 SL全鋁機身版本在亞利桑那拍賣會上以462萬美元的價格出售,由此可見其高貴。

    1955年,由於300 SL頗受好評,賓士打鐵趁熱,推出了窮人版的190 SL來為其他客群服務。190 SL(W121)是一個雙門的豪華跑車,在賓士內部被稱為W121(BII或B2),他的原型為300 SL,但本車馬力較弱且更便宜,並提供兩種客戶選擇,其一是軟頂敞篷車,其二則是可拆卸式硬頂車

圖: 190 SL

    190 SL並非使用博世的機械噴射引擎,他採用舊有的雙扼流Solex化油器供油,運動方式為直列式,總汽缸數為四個,汽缸孔徑為85毫米、衝成為83.6毫米。本車不若300 SL有極佳的速度,功率輸出為104匹馬力,最高時速為175公里/小時,且整體的淨重為1,100公斤,可說是更小更簡單版本的300 SL。

 (4) 貨卡:Mercedes-Benz L319

    到1955年,賓士車廠以經在乘用車市場基本取得了代表性,而從這時,賓士開始為商業運營商提供廣泛的常規卡車。但其實,賓士提供商用卡車其來有自,從二戰的卡車再到1945年的L3500均為賓士以當時形式所能提供的最小卡車。在戰爭期間,賓士被政府迫使強制製造該用車,以至於其在這方面的生產鏈可說是遙遙領先競爭對手歐寶(Oppel)推出的閃電卡車。但經過二戰後,1950年代初期,考量大眾面板車的成功和歐寶車廠的復興,賓士開始將卡車重量從戰爭時期的5頓開始降低,已符合大眾需求。

 

圖:L319

    本車最初於在1955年9月的法蘭克福車展上登場,該麵包車的總重量為3.6噸,最大承載能力為1.6至1.8噸,其車身屬於標準級輕型卡車,已合乎當時中產階級愛用的細緻的小巴類型。

    本車並沒有遵循市場上普遍的後置引擎配置,採用前置引擎,但是本車仍以現代化的駕駛室特色,本車也取消了歐寶閃電卡車和歐式大型商用車的突出前排罩。而駕駛員於車輛前方,確保了良好的視野,並賦予車輛當代外觀以及最大化的負載空間。但是前方安裝的發動機使駕駛員和乘客之間的佔地面積必須與引擎共享,並且還必須考慮連接到後輪的傳動軸,所以客艙只會更小。

圖:用於消防車的L31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tonts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