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汽車工業史

 談到汽車,現代人會想到的大多是德系、日系或美系的品牌,市場占有率上也多是上述三者分食消費大餅。競爭激烈的市場內,由於曝光與併購的緣故,很少有人會想起英國,但英國生為工業革命的發源地,至今發展超過一百年的汽車工業發展史上,英國依然有其重要的定位。是故,本文將介紹英國汽車工業的發展歷程,時間將自工業革命至現今,依序陳列英國車各階段的重大事件,並自此加以解說。

 image001  

圖1:工業革命源頭-英國

導讀:工業革命的起源

我們都知道,工業革命開始前,大部分歐洲人幾乎都在鄉間居住,以耕種和畜牧維生。他們以人力輔以牛隻及簡單工具耕種,收穫量非常稀少。這時只有一小部分的歐洲人居住在城市內,當時城市並不那麼繁榮,人口平均僅僅不到一萬人,且大部分的城市居民都是商人和工匠出身。商人以出售工匠的製品謀生,而工匠則多在家中用手動的工具和機器來生產日用商品維持生計。由於當時無論鄉間或城市的生產動力都以人力、畜力、風力和水力等為主,產量有限,隨著時代的貿易需求增加時,以原始動力來生產物品的方法便已不能再滿足日益增加的需求。

  image002  
圖2:發明蒸汽機的瓦特

1766年,英國發明家瓦特改進了蒸汽機,拉開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序幕。這一場工業革命,是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生產與科技革命,後來又擴充到其他行業。而正是這一時期的改革,為後續我們將談到的英國汽車工業的狂熱發展奠定了基礎。這時期正是世界工業跳躍式進步與大躍進的開端,下表陳列部份這時期的重要發明,重要性可見一般。

表一:第一次工業革命的重要發明

年份

發明者

發明

1781

James von Breda Watt

改良蒸汽機

1796

Alois Senefelder

平板印刷術

1807

Robert Fulton

蒸汽輪船

1829

Richard Trevithick

蒸汽火車

1837

Samuel Morse

電報機

1876

Alexander Graham Bell

電話

1885

Karl Friedrich Benz

汽車

 

 image003  

圖3:蒸汽火車和傳統馬匹顯示出工業革命的巨大影響


接著,時常出現我們在歷史課本上的工業革命,通常不是指18世紀末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通常是指1870年至1914年的科技革命,俗稱第二次工業革命。工業革命的產生,使得西歐美國以及1870年後的日本工業得以獲得飛速發展。而第二次工業革命緊跟著19世紀末的第一次工業革命,開始從英國向西歐和北美蔓延。第二次工業革命以電力的大規模應用為代表,電燈的發明為標誌。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新技術的重要性,特別是電力內燃發動機、新材料與物質,包括合金化學品,以及如電報無線電通信技術

 

1870 B.C. 交通工業革新
image004  

圖4:工業革命前,歐洲居民多仰賴馬車通勤


工業革命開始前,歐洲由於中產階級興起,貿易盛行,鄉間和城市的交通需求大增,而當時的居民多以馬匹和馬車為主要的運輸工具。然而,當時的道路網絡設計並不完善,道路多是崎嶇不平的,在雨天時,很多道路會被水淹沒,常常出現交通癱瘓的情況,運輸效率極低。相對於當時擁有大型運河的中國,或有完善道路網的美洲文明,歐洲的城市規模無法達到同樣水準。

 

 image005  

圖5:鋼鐵技術的革新,讓馬車從木製開始變為鋼鐵制

 

二次工業革命後,開展了許多技術改善上述現象。舉例而言,煉鋼技術的關鍵發明就讓生產鋼鐵變得更便宜,使得蒸汽機運輸更加便宜和快捷,舉凡「貝塞麥轉爐煉鋼法」和「西門子平爐」都陸續發明。而正是由於煉鋼技術的大幅提升,傳統的交通工具也慢慢從木製的馬車轉變成為鋼製的汽車。

 

另外,工業革命於化學電器石油生產鋼鐵行業等領域都有巨大的創新。其中造就了燃油蒸汽渦輪機和內燃驅動的船的出現與飛機的發展,更是汽車的商業化最大推手。

 

 image006  

圖6:工業革命對汽車工業的影響

 

  image007  

圖7:西元19世紀中,裝載蒸汽機動力汽車

 

西元1885年,這是歷史上公認現代汽車誕生的時刻。這一年,德國工程師卡爾·賓士(也是後來賓士汽車的創辦人)在德國曼海姆製造出一輛裝載有0.85馬力汽油機的三輪車。歷史上將這一輛裝有內燃動力機的汽車公認為世界上真正的第一輛汽車,因為它是第一台真正以汽油為動力源的第一輛汽車,而不再是蒸汽機。1886年,曼海姆專利局批准卡爾·賓士三輪汽車申請的專利,這一天被大多數人稱為現代汽車誕生日。次年德國製成世界上第一輛四輪汽車。同年7月,世界第一部四輪汽車正式販售。

 

 image008    

圖8:世界最早的汽車

 

 image009    

圖9:四輪汽車的發明

 

一覽英國汽車產業發展

得天於工業革命的躍進,汽車工業的發展開始在歐洲、美洲各地如火如荼地開始發展,本篇所談的英國也不例外。作為全球工業化運動的先驅,英國汽車工業歷史悠久,在全球一度獨領風騷。然而一百多年發展至今,英國車卻已經失去了汽車市佔的龍頭地位,甚至被美系日系車遠遠甩在後頭,原因為何呢?歷史自有殷鑑。以下我方將從分為幾個分野為大家介紹英國汽車工業起落的歷史,分別為:二戰前的草創期、二戰後的全盛期、50年代的再造期到80年代的競爭期。

image010  

 圖10:英國汽車發展史簡圖

一、1896~1939 B.C.:二戰前草創期

  image011  

圖11:第一台英國轎車EdmundLewis

 

工業革命時,英國汽車工業發展十分迅速,甚至擁有號稱當時世界最先進的考文垂汽車工廠,在1904年成功製造出了第一台轎車EdmundLewis,被歷史所記載。而1930年後,英國的工程技術發展依然非常迅速,舉凡汽車工業的設計、研發和零部件,一直都是它引領風騷的兩個強項。

 

這時期的英國汽車工業先後締造了Rolls-Royce、Bentley、Jaguar、Aston Martin、Land Rover、MINI、MG、Rover、Austin、Morris、Lotus等聞名遐邇的汽車品牌。到1911年時,英國已有24家汽車生產企業,其中有一些至今仍然熠熠生輝的老字號:Rolls-Royce、Rover、Austin……

 

 image012  

圖12:英國的汽車品牌

 

雖然隨著世界經濟的蕭條,英國汽車到了1929年僅剩58家公司。然而1932年時,英國依然超越法國成為歐洲最大汽車生產國,這樣的榮景一路維持並到了1955年。1930年代英國車草創走到了終點,準備開始起飛,此時英國的三大車廠分別為Morris(William Morris在1910年創立) 、Austin(Herbert Austin在1905年離開 Wolseley後創立) 以及Singer(1905年開始生產汽車) 。

 image013  

圖13:英國車廠與本土市佔率

二、1939~1955 B.C.:二戰後的全盛期

二戰期間,英國汽車產線大多被用於生產商用車與軍用車輛,而且很多汽車工廠被轉為生產軍機與軍機引擎。戰爭期間由於需求,英國政府控制了鋼材的使用,並且將鋼材優先用於生產以對外出口汽車獲取較高毛利。

 image014  

圖14:二戰時期Jaguar推出經典款SS

是故,那時英國汽車業比起歐陸同業更有競爭力,加上美洲與澳洲對汽車的需求量遠高於當時美國汽車生產商可提供數,讓英國一舉躍升為當時世界最大汽車出口國。1950年英國製造所製造的車,其中75% 的私人汽車與60% 的商用車被用於出口,英國在當年度提供了 52% 的世界出口汽車量。 

 

  image015  

圖15:二戰時,英國大量出口汽車給美洲澳洲

 

二戰後,西歐各國經濟衰敝,倚靠美國的馬歇爾援助方可振衰起敝。為此,英國政府制定了高關稅保證國內各項產業,汽車工業亦在其中。這個路線讓車商在國內市場有了相當的保障,讓英國車持續的以手工與奢華的傳統路線持續開發。

 

 image016  

圖16:當時大眾汽車所推出的金龜車,也在英國製造

 

然而,舊有的手工製造曠日廢時,美國同時期生產的汽車數量高達百萬台,而英國最尊貴的賓利一年僅能打造不到3,000台汽車,對於市場的掌握便慢慢消逝。

 

三、1950年代: 再造期與面臨挑戰

英國汽車的榮景享有了20年,一連持續到1950年代中期,但當美國汽車產量足以供應全美洲,並且其它歐洲國家的產能也慢慢自二戰恢復後,1952年美國在英國的車廠(Ford 與GM的Vauxhall)總產量已經超越英國本土最大兩家車廠的產量。到1960年,德國汽車產量超過了英國,以後英國汽車便進入了急轉直下的衰落時期,產量位次不斷後移。上世紀60年代,隨著日本、德國等掌握了大規模、標準化汽車生產技術的國家崛起,以豪華車和運動車生產和傳統手工製造為特徵、產能極低的英國汽車業開始經歷難熬的衰退。英國並沒有形成像德國大眾、美國通用、日本豐田那樣大的汽車集團。

 image017  

圖:1970年代的第一代路虎

 

在這種情況下,60年代中後期,在政府的有力推動下,英國汽車工業進行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改組,促成了British Motor Corporation (BMC)成立。BMC由 Austin、Morris 、MG 、Riley 與 Wolseley 合併在1952年占有 40%英國國內汽車市佔率。而這樣的情況並沒有改善英國汽車所面臨的窘境,隨後英國汽車公司又與Jaguar、Land Rover攜手,成立了英國利蘭公司(British Leyland Motor Corporation),除勞斯萊斯公司外,實現了民族汽車工業的大一統局面,旗下有近100個牌子,並且在1972年創下了空前的產量記錄-233萬輛。

 

  表二:英國汽車公司旗下品牌

牌子

汽車業務開始年分

牌子停用年分

家下牌子擁有者

Wolseley

1895/1896

1975

南京汽車集團

Lanchester

1895

1956

Tata Motors

Leyland

1896

1993年(巴士)

PACCAR

Riley

1898

1969

寶馬

Maudslay

1902

1950

Standard

1903

1970年(英國)

British Motor Heritage

Rover

1904

2005

Tata Motors

MG

1923

南京汽車集團

Triumph

1923

1984

寶馬

Jaguar

1935

Tata Motors

Land Rover

1948

Tata Motors

Austin-Healey

1952

1972

Mini

1959

寶馬

 

但是從那年以後,英國汽車工業開始走下坡路,到80年代末,英國的汽車產量下降到140萬輛左右,比最高紀錄下降了40%。利蘭公司瀕臨倒閉,政府不得將其不收歸國有。

 

有評論說:「從上世紀40年代末期開始,英國政府對本國汽車工業實施高關稅保護,遠遠獨立在歐共體之外。1980年代開始實行的削減稅收拉動消費政策恰恰讓外來的日系和美系車商撈足了利潤,這一劑補藥令已經過了壯年的英國汽車企業無福消受。衰落的英國汽車滿足不了消費者猛增的消費需求,價廉物美的日本車乘機蜂擁而入,從此,英國的汽車工業就再也沒有了還手的餘地。」

 

四、1980年代:競爭期、破產與被併購
面對英國汽車的連連虧損,保守黨人柴歇爾夫人上台執政後,立馬以冷酷和毫不妥協的態度進行經濟改革,並強力推行國營企業私有化政策,接連把國有企業的股份大量出售給個人,鼓勵私人資本進入原屬國家投資經營的禁區。這其中其中就包括勞斯萊斯汽車公司和利蘭汽車公司。而其實,在1983年的競選宣言中柴歇爾夫人老早就明確許諾要將英國利蘭公司給私有化。

 image018  

圖:1986年柴歇爾夫人駕駛一輛Austin Rover

 

之後,柴歇爾夫人在回憶錄《唐寧街歲月》中說:「我覺得利蘭汽車公司的情形似乎每況愈下,雖然他們生產量增加了,罷工減少了,損失也少了些,但是管理部門卻一塌糊塗。他們總是用陳詞濫調來解釋失敗的原因,當納稅人的錢投入公司新的投資計劃時,公司營運才又好一些。」顯見英國汽車工業的衰落。

 

  image019   

圖:1989年的路虎

 

由於1986年出現25.5億英鎊的赤字,政府不堪重負,繼續將Rover公司宰割出售:先是最賺錢的Jaguar,然後是貨車部、客車部、配件部、還有遠在西班牙的子公司,最後把Rover公司賣給了英國航空航天集團(BAE),這也是羅孚私有化進程完成的標誌。

 

1989年,在英國汽車市場上,福特佔26%、羅孚佔14% 、通用是13%,其它品牌佔比都在10%以下。除福特和通用外,在英國汽車市場上還活躍著雪鐵龍、日產、豐田、依維柯、沃爾沃、寶馬、達夫、五十鈴等各國汽車豪強。2005年,英國本土最後一家大型汽車製造廠羅孚正式退出英倫舞台,標誌著英國汽車工業最後的堡壘終於陷落。保姆式的干預政策及車企自身缺乏創新,造成了英國汽車業日薄西山的窘境。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tonts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