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per13 . 車用感測器介紹

 

13.1    位置感測器

13.2    溫度感測器

13.3    壓力感測器

13.4    其他

 

 

一般的電子儀器只能測量電子訊號,因此要求輸入的信號為電信號。非電量訊息需要轉換成與非電量有關係的電子訊號,再進行測量,而實現這種轉換技術的器件被稱為感測器。如果拿人的行為來與車子相較的話,感官、人腦、肢體就好比車子的感測器、ECU和執行器,其運作關係如下圖所示

 

圖片1  

 

 

現代汽車電子控制中,感測器廣泛應用在引擎、底盤和車身的各個系統中。汽車感測器在這些系統中擔負著資訊蒐集和傳輸的功用,資訊由ECU進行處理後,向執行器發出指令,進行電子控制。各個系統的控制過程正是依靠感測器及時識別外界的變化和系統本身的變化,再根據變化的資訊去控制系統本身的工作的。早期汽車在沒有電腦之前就先安裝了傳感器在車體內,當車子故障時再藉由外接電腦來與感測器連接而了解問題所在。

 

 

圖片2  

 

 

感測器的分類

 

 

感測器的種類繁多,分類方法也很多,但目前一般採用兩種分類方法;一種是按感測器的工作原理分類,另一種是按被測參數分類

 

本章節選用了被測參數作為分類依據,將車用感測器以測量的位置、壓力、溫度和其他四種類別,其中其他類別裡可能是以偵測空氣流量、震動或化學變化等較複雜的參數所構成其分類表如下所示

 

圖片3  

 

 

感測器輸入訊號比較

 

 

除了測量的物理量不同外,感測器輸出到ECU的電壓訊號也會隨著不同的運用原理而有所不同,現今大部分的感測器均還是以類比訊號為主,但輸出數位訊號的感測器開發將可能是未來的主流

擷取  

 

 

 

13.1 位置感測

 

 

a.曲軸位置感測
 

曲軸位置感測器是ECU控制點火系統中最重要的測量器。它的作用檢測活塞上死點、曲軸角度和引擎轉速,以供給ECU點火正時和噴油正時的決策依據,因此其精度亦要求非常高。曲軸位置感測器一般安裝于曲軸皮帶輪或鏈輪側面,有的安裝于凸輪軸前端,所示

 

圖片4圖片5  

 

 

曲軸位置感測器會因運用原理不同,其控制方式和控制精度也會不同,其分類如下:

 

圖片6  

 

 

a.1 磁電式曲軸感測

 

 

磁電式曲軸感測器是利用冷次定律與電磁感應原理,使磁力線切割感應線圈而感應出電壓訊號。 因為鐵的導磁性比空氣大很多,所以當磁芯與磁鐵的空氣間隙變小時磁場就變大,反之磁場就變小。而磁場的變化會使線圈產生感應電壓,其結構下圖所示。

(附錄:history story 12)

 

 

 

 

圖片7  

 

 

當引擎轉速越快時,鋼輪轉速跟著增快而電壓增加;而引擎靜止時則沒有輸出訊號,而此特性卻使得引擎在啟動時的訊號設計上增加困難。由於轉子是在旋轉狀態,因此磁通量是逐漸變大或變小;當凸齒接近磁極時,磁通量逐漸增強。而ECU接收電壓訊號後,通過計算單位時間內脈衝電壓的數目,來確定引擎的轉速

 

 

 圖片1   

 

 

GM 汽車磁電式感測器作用

 

 

圖片9  

 

Bosch 磁電式感測器構造

擷取  

 

a.2 霍爾式曲軸位置感測 

 

霍爾效應

 

 

 

將通電流之固體導體置於磁場下,其內帶電粒子受到勞侖茲力影響朝向導體兩側集中,而這些及中起來的正負電荷彼此間會產生電場和電位差,我們稱此電壓霍爾電壓

(附錄:history story 3)

 

圖片2  

 

勞侖茲力  1

F:電荷所受的力

q:粒子所帶電荷

E:電場

v:粒子速度

B:磁場

 

 

 

圖片10  

 

當磁力線從與電流方向呈垂直的方向進入晶體,則電子流動會被扭曲,於晶體的頂端與底端間產生一個微弱的電壓,此電壓的大小會與電流磁通量密度正比ECU藉由其電壓大小或頻率高低,即可測知活塞位置及引擎轉速,其缺點則是不能耐高溫

 

圖片11  

 

圖片12  

 

 

a.3 光電式曲軸角感測器

 

 

 

亦稱光學式,由發光源、光子轉換器及放大器組成。其原理是利用光線遮擋板將發光二極體照射至光敏電阻的光線作規則性的切斷與導通,此時光敏電阻的電阻值亦會作規律性的改變,進而從感測電路中得到頻率性的電壓訊號。因此此種感測器在引擎靜止時也有信號產生,且輸出信號波型振幅一定,不會因引擎轉速變化而改變。而其缺點是容易因油污而干擾光線的投射與接收且不耐高溫。

 

圖片13圖片14  

 

 

如圖,細縫有360個,因此光線遮檔板轉一圈會有360個脈衝訊號,而每一個脈衝可以反映出曲軸的1度位置訊號。其中四個寬槽中特寬的那一個代表第一缸上死點前70度的位置,剩下的三個寬槽代表其它三缸的上死點前70度的位置

 

圖片15圖片16  

 

 

b 節氣門位置傳感器

 

 

 

節氣門感測器可將節氣門開啟的角度轉換成電壓信號傳到ECU,以便在節氣門不同開度狀態控制噴油量。可分類如下:

 

圖片17  

圖片18  

 

 

b.1 開關式節氣門感測器

 

此種線性的節氣門位置感測器裝於節氣門轉軸上,有一個可移動的接點隨著同一個轉軸滑動,其中一個接點是感測節氣門開啟時(強力接點)的角度,另外一個接點則是感測節氣門關閉時(惰速)的角度,其結構如下圖所示。

 

圖片19  

 

 

開關式節氣門感測電壓訊號

 

圖片1  

 

 

b.2 可變電阻式節氣門感測器

 

 

 各類位置感測器隨著可變電阻轉軸的變化會提供不同的直流類比電壓給電腦,而TPS就是一個固定在節氣門轉軸上的可變電阻,它所送回的直流電壓被當做電腦的一個輸入訊號,再經A/D轉換器進入ECU進行判讀。

 

圖片2圖片3擷取  

 

 

 

b.3 電子式節氣門

 

 

駕駛員踩下加速踏板,加速踏板位置感測器將資訊以電信號的形式傳遞給電控單元,ECU 再根據得到的其它資訊,解析駕駛人意圖,計算出相應的最佳節氣門位置,發出控制信號給節氣門執行器,將節氣門開到最佳位置。此節氣門的實際開度並不完全與駕駛員的操作意圖一致。電子節氣門控制系統的最大優點是可以實現引擎在行駛過程中全範圍的最佳扭矩的輸出

 

 

圖片4圖片5  

 

末代款的2JZ GTE引擎即採用電子式節氣門系統,以往國內對這套系統改裝方面一直無法突破,但是近年已經有許多人掌握改裝要點,因此也出現許多大馬力的2JZ GTE改裝車。

 

圖片6圖片7  

 

 

 

13.2 溫度感測

 

 

現代汽車引擎、自動變速器和空調等系統均使用溫度感測器,它們用於測量引擎的冷卻液溫度、進氣溫度、自動變速器油溫度、空調系統環境溫度等。老式溫度感測器所表現的非線性、低輸出電壓及易受高溫影響等不穩定因素,已逐漸獲得改善,而現代的車用溫度感測器分類如下。在本章節裡僅介紹電阻型的溫度感測器,並對其在進氣溫度、水箱溫度的工作情形做介紹

 

圖片8  

 

阻器式溫度感測器

 

 

熱阻器亦稱為熱敏電阻式,為依溫度而改變電阻之裝置,只需少量的溫度變化,就會有大幅度的電阻變化,其敏感度非常高,常常與橋式電路或分壓器電路組合來提供輸出電壓訊號給ECU。熱阻器又可分兩種,即負溫度係數型(NTC)與正溫度係數型(PTC) NTC型電阻的變化與溫度成反比,而PTC型電阻的變化與溫度成正比。此種溫度感測器可依熱敏電阻的溫度/電阻變化的線性範圍的不同,廣泛地應用於引擎冷卻水溫度、進氣溫度和排氣溫度的量測中。

 

圖片9圖片10  

 

 

水溫感測器

 

 

冷卻水溫度感測器安裝在引擎缸體或缸蓋的水套上,與冷卻水接觸,用來檢測發動機的冷卻水溫度,其電路圖如下圖所示。感測器的兩根導線都和電控單元相連接。其中一根為地線,另一根的對地電壓隨熱敏電阻阻值的變化而變化。電控單元根據這一電壓的變化測得發動機冷卻水的溫度,和其他感測器產生的信號一起,用來確定噴油脈衝寬度、點火時刻和EGR流量等。

 

 

圖片11

 

圖片12  

 

進氣溫度感知器

 

採用負溫度係數的電阻,可藉由感測引擎進氣的溫度,將溫度訊號傳給ECU微調空燃比。當空氣溫度高時,應減少噴油量,反之則增加噴油量。通常裝置在空氣流量計或空氣濾清器上與空氣接觸,當空氣溫高時電阻值變小,反之電阻值變大,所以經由橋式電路,ECU就可以從電阻值的改變得到電壓值的變化,進而推算當時的引擎工作溫度。

 

 圖片13圖片14圖片15  

 

 

13.3 壓力感測

 

 

壓力感測器是輔助設定點火、噴油和爆震偵測的重要感測器,以量測方法 區分可分為絕對壓力及相對壓力檢測兩種,如圖所示。以工作原理來區分則可分為電容式、壓阻式和壓電式3種。其中量測進氣歧管壓力可影響點火與噴油,通常採用電容式與壓阻式壓力感測器;而汽缸內壓力須採用高壓、抗環境變化的壓電式為佳,以下將分別介紹這3種壓力感測器的原理

 

 圖片16  

 

 

壓力感測器分類:

 

圖片17  

 

 

a. 電容式壓力感測器

 

電容式壓力感測器的原理是將待測壓力經通道導入施加於一個可動膜片上,膜片受壓時與固定電擊板間產生相對位置變化,如下圖所示,使固定電極板內電容量隨之改變,因此可藉由量測電容量變化而得到壓力值,較適用於低壓力及真空測量方面

 

 

鉝豐科技
5000
系列電容是壓力感知器

圖片18  

 

圖片19  

 

 

以材質區分則可分為陶瓷及矽質電容兩種,其中陶瓷電容感測器以氧化鋁薄膜片與基板間採用密封玻璃接合,其間兩導電層即構成電容,如下圖所示而矽質電容感測器則以蝕刻膜片與一玻璃或矽基板靜電接合,其間導電層亦為電容電極,如下圖所示。

 

圖片20

 

 

 

 

圖片21

 

 

b 壓阻式壓力感測器

 

 

 

其原理為利用惠斯登電橋的平衡與否產生壓差,如下圖所示。其感測器圓形膜片上有四個電阻,當正反面兩端發生壓差即會使膜片變形,造成中央區的R1R3拉長;且邊緣帶的R2R4壓縮(電阻值減) ,因此電橋不平衡,得到電壓線性輸出Vout。而基版內開通的孔隙,若接大氣,則可測相對壓力;反之,密封並抽真空,即得絕對壓力感測器。

 

 

圖片22圖片23  

 

 

外觀

 

 圖片24  

 

 

c 壓電式壓力感測器

 

1880年居里兄弟發現某些晶體介質,當沿著一定方向受到機械力作用發生變形時,就產生了帶電荷;當機械力撤掉之後,又會重新回到不帶電的狀態。科學家就是根據這個效應研製出了壓力感測器。其中石英是極適合的壓電材料,並具有抗高壓高溫的特性。壓電式壓力感測器即利用此效應來輸出電壓訊號給ECU,並且依照安裝的方法不同可分為直接接觸式和墊片式兩種,分別如下:

(附錄:history story 4)

 

 

圖片25  

 

 

 

感測器運作原理示意圖

 

圖片26  

 

 

c.1 直接接觸式石英壓電感測器

 

此種感測器通常要額外加工以安裝在汽缸上,結構圖如下圖所示。儀器的外殼以密閉熔接方式使石英元件固定殼內,而緊密焊接於外殼上的膜片則使外界環境壓力傳達至石英體,該元件即生出一正比立關係的電壓值。

 

圖片27

 

 

MYD-1360壓電式壓力感測器

 

圖片28  

 

c.2 墊片式壓電感測器

 

墊片式壓力感測器其結構如下圖所示,其中壓電材料則多以PZT材料(成份為鉛、氧化鋯以及鈦等)為主,並使用銅質電極環與抗高溫、腐蝕效果甚佳的矽封膠當絕緣材料。當汽缸內點火、爆炸、燃燒導致壓力上升時,會推動火星塞本體,使壓電元件產生一與汽缸壓力成正比之電壓訊號輸出到ECU

 

 圖片29

 

彈性元件

圖片30  

 

 

13.4 其他

 

爆震傳感器

 

何謂爆震?

 

  引擎的爆震是指汽缸內的可燃混合氣在點火的火焰尚未到達之前,因壓力增加而產生自燃現象所導致的缸體震動,如圖所示而產生爆震的原因則可能是由點火角過於提前、引擎溫度過高和氣缸內積碳所造成

 

圖片31  

 

震感測器即是利用爆震時所產生的振動來轉換成電壓訊號傳送給ECU進行判斷。當有爆震時減小ECU會減少其點火提前角,而無爆震時則會增大點火提前角來達到最佳的扭力輸出值。爆震感測器通常安裝在燃燒室中或是火星塞上。

 

圖片32圖片33  

 

爆震感測器分類:

 

圖片34  

 

1.感式爆震感測器

 

其結構圖如圖所示,當引擎振動時,會使振動偏移,線圈內產生感應電動勢,輸出電壓信號,其大小與振動頻率有關,爆震時發生諧振,輸出最大信號。

 

圖片35  

 

圖片36圖片37  

 

2.電式爆震感測器

 

其原理如同壓電式壓力感測器當發生爆燃時,振子與引擎共振,壓電元件輸出的信號電壓也有明顯增大、易於測量,如下圖所示。

 

圖片38  

 

b 空氣流量感測器

 

空氣流量感測器是用來直接或間接檢測進入發動機氣缸空氣量大小,並將檢測結果轉變成電信號輸入電子控制單元ECU。電子控制汽油噴射發動機為了在各種運轉工況下都能獲得最佳濃度的混合氣,必須正確地測定每一瞬間吸入發動機的空氣量,以此作為ECU計算(控制)噴油量的主要依據。電子引擎的空氣流量感測器有多種型式,其分類如下:

 圖片39  

 

位置實體圖

 

圖片40  

翼片式空氣流量計

 

 

片式流量計的結構,如下圖所示。在主進氣道內安裝有一個可繞軸旋轉的翼片;在引擎工作時,空氣經空氣濾清器後推動翼片旋轉,使其開啟。翼片開啟角度由進氣量產生的推力大小和安裝在翼片軸上的彈簧彈力平衡情況決定。當駕駛員操縱加速踏板來改變節氣門開度時,進氣量增大,進氣氣流對翼片的推力也增大,這時翼片開啟的角度也增大。在翼片軸上安裝有一個與翼片同軸旋轉的電位計,這樣在電位計上滑片的電阻的變化轉變成電壓信號

 

 

圖片41圖片42  

 

當空氣量增大時,其可變電阻值增加,輸出的信號電壓降低;當進氣量減小時,進氣氣流對翼片的推力減小,推力克服彈簧彈力使翼片偏轉的角度也減小,可變電阻值減小,使輸出的信號電壓升高。ECU即通過變化的信號電壓來控制引擎的噴油和點火時間。翼板式由於容易產生振動誤差及機械磨損,且電位計使用過久,常有接觸不良的問題,現今已較少採用。

 

圖片43  

 

熱線式空氣流量計

 

熱線式空氣流量計無翼板之振動誤差及機械磨損,且其體積小,構造簡單,反應速度快與計量精確,故已取代翼板式,成為質量流量計測法之主流。因係計測空氣質量,非翼板式的空氣體積,故不需要進氣溫度感知器與高度補償用之壓力感知器。

 

圖片44圖片45  

 

 

基本原理是保持吸入空氣溫度(冷線)與細白金線(熱線)間的溫度差固定。因此當流經熱線的空氣量少時,為保持溫度差一定,送往熱線的電流量少;反之,當空氣量多時,流經熱線的電流量也多。電流之變化,經惠斯登橋式電路輸出信號給ECM,即可測出吸入的空氣量。

 

圖片46  

 

 

 

RH為屬PTC(正溫度係數)的「白金熱線」

RKNTC(負溫度係數)的「溫度補償電阻」

R1R2均是「高阻抗固定電阻」

R3則為「固定精密電阻」

 

 

下圖為流經電流表電流與吸入空氣量的關係圖

 

 

圖片47  

 

卡門旋渦式空氣流量感測器

 

為生產成本較高的一種流量感測器,其設計原理是在空氣通道中放置一個物體,當空氣流動時,則會在物體的後方產生一個或多個的漩渦,因為漩渦產生率會與進氣量成正比,因此可以藉由測量漩渦產生的頻率,得知進氣量為何另外門式的進氣阻力較前兩種小,並且可直接輸出數位信號,無須轉換,因此將會是未來的發展趨勢而測量的方式可分為光電式和超音波式兩種

 

圖片48圖片49  

 

光電式

 

空氣流經漩渦發生體,在發生體兩側之壓力變化,經導壓孔引導,使薄金屬製的反射鏡產生振動,由LED與光電晶體偵測反射鏡之振動,以其反射光為信號,檢測漩渦數。

 

圖片50  

 

超音波式

 

在空氣通道處的信號發射器,連續發出一定的超音波,由信號接收器所接收信號的密度變化,就是被漩渦數所擾亂的,因而檢測出漩渦數,可得知進氣量。

 

圖片51  

 

 

 

附錄:

 

歷史小故事1:

 

1791年法拉第出生於英國紐因頓,接近現在的倫敦大象堡。起初法拉第家的經濟狀況並不好,所以他只能靠自學求取知識。二十歲時,法拉第開始旁聽由英國皇家學會會長漢弗里·戴維所開的演講。有一次,法拉第將自己在演講中細心抄錄,並旁徵博引,內容達三百頁的筆記拿給戴維過目,戴維立刻給予他相當友善且正面的答覆。也因此,後來在皇家研究院缺人手時,戴維便僱用了法拉第作為他的秘書。

 

擷取  

 

1821年,在丹麥化學家漢斯·奧斯特發現電磁現象後,戴維和威廉·海德·渥拉斯頓嘗試設計一部電動機,但沒有成功。法拉第在與他們討論過這個問題後,繼續工作並建造了兩個裝置以產生他稱為「電磁轉動」的現象:由線圈外環狀磁場造成的連續旋轉運動

 

把導線接上化學電池,使其導電,再將導線放入內有磁鐵的汞池之中,則導線將繞著磁鐵旋轉。這些實驗與發明成為了現代電磁科技的基石。但此時法拉第在沒有通知戴維跟渥拉斯頓情況下,擅自發表了此項研究成果。此舉招來諸多爭議,也迫使他離開電磁學研究數年之久

 

此後,戴維有意阻礙法拉第在科學界的發展,直到1829年,戴維去世,法拉第停止了這個無意義的工作並開始其他有意義的實驗。1831年,他開始一連串重大的實驗,並發現了電磁感應,雖然在福朗席斯科·札德啟稍早的工作可能便預見了此結果,此發現仍可稱為法拉第最大的貢獻之一。

 

擷取  

 

歷史小故事2:

 

1804年冷次生於愛沙尼亞的捷爾普特(Dorpat)(今塔爾圖),從小便已十分優異的成績表現受到注目,校長曾因他物理成績優秀,推薦他以物理觀測員的身份,參加俄國主辦的全球性科學航行。1826年,他考察歸來後,在一所中學裡教物理課,同時整理總結考察成果,由於報告出色,被接收為科學院的研究生

 

1831年他開始系統地進行電學研究,用實驗驗證了歐姆定律。1832年冷次得到法拉第發現電磁感應現象的消息後,開始對產生電磁感應的各種情況,做了大量實驗並進行周密的分析

 

1833年他總結了自己的實驗結果,寫出論文《論動電感應引起的電流的方向》,並向彼得堡科學院做了報告,宣布他發現了電磁感應的基本定律,即我們所熟知的『冷次定律』。

冷次晚年的健康越來越不好,患有嚴重的白內障,不得不出國就醫。1865210日因併發腦溢血在意大利羅馬逝世,享年61歲。

 

擷取  

 

歷史小故事3:

 

霍爾生於1855年,他大學畢業後在美國北部的緬因當了兩年中學教員。於1877年考入霍普金斯的研究生院,跟羅蘭教授攻讀物理。在羅蘭開設的課程中,麥克斯韋的《電磁學》被指定為教科書。當他讀這本書時,對麥克斯韋的一段論述感到奇怪,並產生了懷疑。麥克斯韋在他的《電磁學》中這樣寫道:“在導線中流動的電流本身完全不受附近磁鐵或其他電流的影響……”

 

 擷取  

 

 

而霍爾讀書學習既很認真,又不純粹為權威和書本所束縛。他讀這句話時憑直覺感到似乎和普通的物理知識相矛盾。不久,他又讀了瑞典物理學家埃德隆德教授的一篇文章,文中明確地假定:“電流受磁鐵的作用,恰如載流導線受磁鐵的作用一樣。

 

既不迷信權威又有探索精神的霍爾決心解開這個科學之謎。他在羅蘭教授的支持鼓勵下,經過了許多次的實驗後,霍爾發現通過金箔條的電流在磁場裡產生一個電勢,其方向與電流和磁場垂直。這個效應後來以它的發現者的名字命名為“霍爾效應”。當時霍爾將此發現公佈於世僅有24歲。新聞界將霍爾的成功譽為“過去50年中電學方面最重要的發現”。

 

擷取  

 

歷史小故事4:誰發明了壓電效應?

 

1820年,晶體具有壓電效應的理論是由李普曼(Lippmann)教授提出的。而後不久,他的學生居裡兄弟通過對電氣石的實驗,證實了壓電效應的存在。1881年,居裡兄弟還通過實驗驗證了逆壓電效應,並給出石英相同的正逆壓電常數。所以,一般人都認為壓電效應是皮埃爾•居裡(Pierre Curie)和他的哥哥雅克斯•居裡(Jacques Curie)發現的,其實這裡面離不開他的老師李普曼教授的指導

 

所以關於壓電效應究竟是誰發現的,很難說,事實上壓電效應又確實是皮埃爾•居裡(Pierre Curie)和他的哥哥雅克斯•居裡(Jacques Curie)一百年前在傑克斯的實驗室發現了壓電性。但歸根結底,壓電效應這一理論是李普曼教授提出的。

 

圖片52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eatontse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